ID: 23810158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1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第1课时 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 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讲义--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日期:2025-10-15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35139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讲义,高中鲁
    第一节 地球自转的意义 第1课时 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 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1.通过示意图,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 2.结合图像、视频或地理实验,分析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掌握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 3.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偏移规律,并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原理解释现实中的地理现象。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 (1)侧视:围绕着地轴作自西向东的自转(图A)。 (2)俯视 A      B        C 3.周期:23时56分4秒(旋转360°),称为1恒星日。 4.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大约每小时转动15° 线速度 随纬度而变化,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易误点拨] 同纬度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一定相同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地球自转线速度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海拔的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南北半球自转方向不同。 (  )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 (  ) 3.全球各地角速度都一样。 (  ) 提示:1.× 虽然从南北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但这是观察角度的差异,其实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都为自西向东。 2.× 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 3.× 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0,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各地角速度都约为15°/时。 二、产生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 (1)成因: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 (2)昼夜现象: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为昼半球;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为夜半球。 (3)界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昼夜交替 (1)成因:地球自转。 (2)周期:24小时,称为1太阳日。 (3)影响 对自然环境 周期长短适宜,使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 对生产、生活 人们自古以来形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一回事。“昼夜现象”是静态的,是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与地球运动无关;“昼夜交替”是动态过程,除了与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有关外,还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三、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1.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北半球台风中心附近的气流往往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北半球河流的右岸易被侵蚀,南半球河流的左岸易被侵蚀。 [名师点拨] 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规律可简记为“北右南左赤不偏”。 地球的自转 材料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毛泽东《送瘟神》 材料二 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何处?在60°N坐地日行大约多少千米?二者有什么关系? 提示:赤道附近。60°N上坐地日行大约为2万千米。60°N纬线长度是赤道的一半。 问题2 (综合思维)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到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提示: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问题3 (地理实践力)纬度相同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差异?请说明原因。 提示:青藏高原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 1.地球自转速度的一般规律 (1)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上线速度最大,60°纬线上线速度约为赤道上的一半;极点线速度为0。 (2)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角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