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0161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3 第一单元 第二节 第1课时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讲义--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日期:2025-10-1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28004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太阳,高中鲁,高度,变化,讲义,运动
    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 第1课时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通过模拟演示,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结合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4.能够运用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一、地球公转的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箭头表示地球公转方向。 2.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1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特征 近日点 1月初 速度较快 远日点 7月初 速度较慢  北半球夏半年的天数是186天,冬半年的天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天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远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天数较长;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近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天数较短。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2)形成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特别提醒]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最北界和最南界,即南、北回归线;决定了南、北回归线及南、北极圈的度数。具体如下所示: (1)黄赤交角度数=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度数+极圈度数=90°。 (3)黄赤交角度数=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移动轨迹 (2)周期:1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回归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  ) 2.春分日和秋分日时黄赤交角为0。 (  ) 3.国庆节之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但开始向南移动。 (  ) 4.黄赤交角度数变大会使温带的范围变大。 (  ) 提示:1.× 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2.× 地球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因此黄赤交角的大小不因季节变化而变化。 3.× 国庆节位于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4.× 黄赤交角度数变大时,热带和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概念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角为9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 (2)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2.变化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变化规律 (1)纬度分布 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节气 最大值地区 最小值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的各纬度地区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的各纬度地区 春、秋分日 赤道 极点  把40°N在二分二至日时与其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连接起来。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存在回归运动,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分析2023年太阳直射点的所在位置与移动方向,并绘制了移动规律图。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是我国七大传统节日,你能说出2023年这些节日期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和移动方向吗? 提示:2023年春节(1月22日)、元宵(2月5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北移动;清明(4月5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向北移动;端午(6月22日)、七夕(8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向南移动;中秋(9月29日)、重阳(10月23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南移动。 问题2 (综合思维)如果地球绕日公转时不是倾斜的,而是直立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会发生什么变化? 提示:如果地球直立绕日运行,则黄道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