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复习建构课 (经典高考题)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1)~(2)题。 外力作用及地貌的判读 (1)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 (1)D (2)C [第(1)题,冲积扇和洪积平原发育在山前,多在河流上游;河漫滩平原一般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河床宽广;三角洲一般发育在河流下游入海口处。图中沙丘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正确选项为D。第(2)题,该沙丘的迎风面沙粒在顶部附近堆积,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 1.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形成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形成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形成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的有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外力作用 不同区域地貌类型 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多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中下游地区多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外力作用 不同区域地貌类型 冰川作用 高山上侵———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风力作用 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易形成沙尘暴;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1.(2023·浙江1月卷)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沉积 搬运 B.搬运 风化 C.风化 侵蚀 D.侵蚀 沉积 (2)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空气稀薄 ②风沙强劲 ③气候极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1)C (2)B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位于新疆的雅丹地貌区。新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昼夜温差较大,风力较大,风化作用强烈,风蚀作用显著,风化、侵蚀使岩壁上形成大量的“小蘑菇”,C正确。第(2)题,“畏———即充满危险的道路,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说明该地环境恶劣。该雅丹地貌位于新疆东部地区,海拔不是特别高,空气并不是很稀薄,①错误;该地地表以砂质沉积物为主,风力较大,风沙强劲,②正确;该地降水较少,气候极度干旱,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较少,③正确,④错误。故选B。] (经典高考题)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根据地层判断地壳变动过程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