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及地貌的判读 (经典高考题)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1)~(2)题。 (1)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形成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形成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形成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的有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外力作用 不同区域地貌类型 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多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中下游地区多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冰川作用 高山上侵———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风力作用 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易形成沙尘暴;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1.(2023·浙江1月卷)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沉积 搬运 B.搬运 风化 C.风化 侵蚀 D.侵蚀 沉积 (2)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空气稀薄 ②风沙强劲 ③气候极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根据地层判断地壳变动过程 (经典高考题)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1.地层性质 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颗粒粗细、成分、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根据石灰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海洋环境;根据红色页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湿热气候;根据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2.地层厚度 地层厚度大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地壳下降快、时间长或者是沉积物来源丰富;地层厚度小,说明地壳下降慢、时间短或者是沉积物来源较少。 3.地层相互关系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图中A、B、C、D均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地壳剧烈运动,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如图)。 (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的来源(如图)。 (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如图)。 (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图)。 2.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读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