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测评(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A B D C D C B B C D B B C B D 17.(1)流向:大致自西向东。成因:受西南风(盛行西风)影响,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 (2)日较差:A处小于B处。年较差:A处小于B处。 (3)暖流流经,温度增高,蒸发量大,下垫面(海面)水量丰富。 18.(1)河流补给;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2)秋季。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强烈,秋季雨季没有到来,湖水持续减少,盐度最高,达到极值,导致红色藻类暴发,湖水变成血红色。 (3)流域内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水量收入小于支出;全球变暖,蒸发加剧;湖区周围灌溉农业区大量引河水灌溉,河流上游修建水库拦截河水等,造成入湖径流量减少。 (4)缩减灌溉农业区面积,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利用水资源;跨流域调水等。 19.(1)河流水位上涨,水流速度加快;河流的含沙量增大;河流的侵蚀和搬运能力也相应增强。 (2)Ⅰ是兴隆水文站,Ⅱ是龙潭水文站。Ⅲ的峰值最高,应为龙岩门水文站;兴隆水文站上游流域面积更大,来水量更大,对应洪峰峰值较高的Ⅰ;龙潭水文站上游汇水面积较小,且上游有两个中型水库,调蓄洪峰,对应峰值较小的Ⅱ。 (3)流域面积较大,短时间汇水量大;干流流程较短,水流从上游流到下游时间较短;受到漓江的顶托作用,洪峰峰值较高,但较快地汇入漓江,下落也较快,呈现“尖瘦”形。 1.C 2.A [第1题,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说明海冰面积增大,德雷克海峡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海洋上8月气温最低,2月气温最高。南极大陆附近海域的海冰面积在9月达到最大,比最冷月延迟一月。故选C。第2题,发生冰进时,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加强了秘鲁寒流,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温降低,海域东西两岸温差增大,A正确;这种现象类似于拉尼娜现象,澳大利亚东岸地区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加;南美大陆西岸地区因为气温降低,气流下沉,降水减少;德雷克海峡冰进时期短期内改变的太平洋东西两岸的热量和降水,对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影响不明显。故选A。] 3.B 4.D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可知,气候暖湿,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和降水增加,湖泊水位上升,但是水位增加不同,形成水系重组,结合图中湖泊之间水流流向可知,甲湖湖水流向乙湖,甲湖湖泊水位增加较多,形成外溢,因此甲湖对应为①,乙湖湖水又流向丙湖,因此丙湖湖水水位上涨且与甲湖变化趋势类似,因此,丙湖对应为②;乙湖位于甲湖和丙湖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湖泊水位变化较小,因此乙湖对应为③。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4题,根据图2信息及上题分析可知,甲湖和丙湖水位明显上升,水量增加,导致两湖盐度降低,D正确,A错误;乙湖本身为淡水湖,且位于甲湖和丙湖之间,湖水中的盐分可以及时排出,盐度变化较小,B、C错误。故选D。] 5.C 6.D [第5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聂伯河的春季径流量占比重最大,因此主要补给类型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C正确;夏季补给量少,雨水补给不是主要补给类型;源头没有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稳定,不是主要补给类型。第6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聂伯河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差异减小,原因可能是大量修建水库,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分配,D正确;流域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全球变暖不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农业发展,灌溉面积增加。] 7.C 8.B [第7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北大西洋海域,①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②洋流为拉布拉多寒流、③洋流为墨西哥湾暖流、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