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1295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5 第四章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讲义--高中中图版地理选必1

日期:2025-09-2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32278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及其,选必,地理,图版,中中,高中中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海—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综合思维) 3.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影响。(综合思维) 一、海—气相互作用 1.概念:海洋与大气边界上的动量、热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特性的影响。 2.海—气间的物质交换 (1)液态的物质交换 ①形式:海洋大气。 ②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 (2)气态的物质交换 ①形式:海洋大气中二氧化碳 ②影响:对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 (3)固体的物质交换 海洋大气 3.海—气间的能量交换 (1)形式:海洋大气。 (2)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 (3)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大气环流及其所形成的行星风系和热带气旋。 [易误点拨] (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低纬度海区和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较为活跃。 (2)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陆地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源、直接的热源。 (  ) 2.海洋释放给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能。 (  ) 3.纬度越低,海—气相互作用越活跃。 (  ) 4.同纬度的大洋东西两岸附近海域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和热量基本相同。 (  ) 提示:1.× 海洋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源、直接的热源。 2.× 在海—气的热量输送中,输送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3.√ 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海水蒸发越旺盛,则海—气相互作用越活跃。 4.× 同纬度的大洋东西两岸附近海域运动的洋流可能性质不同,因此水温不同,输送的水汽和热量也会不同。 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影响 (1)意义:对于维持全球水热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形成的基础: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 2.对水量平衡的影响 (1)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海洋。 (2)过程:大气环流→水循环。 3.对热量平衡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 (2)热量收支状况 ①低纬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 ②高纬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 ③实现热量平衡方式: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结果。  若地球上没有海—气相互作用,不同纬度地区气温会如何变化? 提示:高纬度地区气温会持续下降,低纬度地区气温会持续升高。 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1)概念: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2)影响 ①正常年份 a.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 赤道东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稳定→降水偏少,气候偏干 赤道西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高,空气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b.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冷海水上涌→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繁盛→鸟类繁盛。 ②厄尔尼诺年 a.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 赤道东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空气对流运动增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 赤道西太平洋 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空气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严重干旱 b.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信风减弱→冷海水不再上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减少。 c.厄尔尼诺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赤道太平洋地区,而是全球性的。 2.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概念:指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