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3210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8 第七单元 进阶一 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讲义(学生版+教师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日期:2025-11-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34708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必修,语文,高中,教师,学生,讲义
      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发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合理的自然观;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 1.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涵泳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 2.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表现角度和艺术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思考,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3.捕捉创作灵感,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写作。 本单元课文体现出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怀,所选作品引导学生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欣赏中,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1.识记基础知识,了解作者的主要思想和文章的时代背景。 2.分析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4.赏析散文细腻、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5.感悟作者的时代、人生之思,体会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爱国情思。 1.[文本联读]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这两篇散文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两位作者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2.[学考对接] 品味精彩语言的艺术魅力 3.[读写联动] 朱自清先生……“热闹”的“群居”和“冷静”的“独处”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景象,请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描写。要求:特点突出,描写生动,150字左右。 4.阅读主题素材 主题1:眷恋故乡 主题2:民族骨气 5.吟诵国学经典 [文化常识] 秋士 [国学经典] ①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八佾》) ②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名家评说] 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 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郭沫若 从1921年到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与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共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内心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内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于8月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6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创造社讲究文学的“全”和“美”,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其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有浓厚的抒彩。“自己大约因为从小的教养和成人以后的习惯的关系,所嗜读的多是些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郁达夫)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