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基础课时23 元素周期律 学习 任务 1.从11~17号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中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2.理解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变化的密切联系,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素养。 一、原子结构与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1.原子序数 化学家按照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依次编号,这种编号叫作原子序数。元素的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该元素原子的_____。 2.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结论: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除H、He 外,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重复出现_____的变化。 3.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3~9号元素 Li Be B C N O F 原子半径/pm 152 111 88 77 70 66 64 变化趋势 11~17号元素 Na Mg Al Si P S Cl 原子半径/pm 186 160 143 117 110 104 99 变化趋势 结论: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_____变化 4.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_____变化[每周期:最高正价:_____→_____(第二周期为 +5), 负价:_____→_____→0]。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 ( ) (2)S元素最高价为+6价,是因为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 ( ) 二、11~17号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1.钠、镁、铝性质的比较 单 质 单质与水 (或酸)的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 最高价氧 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 碱性强弱 Na 与冷水剧烈反应,放出____气 _____ NaOH ____碱 Mg 与冷水反应缓慢,与沸水迅速反应,放出氢气;与酸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_____; Mg+2HCl=== MgCl2+H2↑ Mg(OH)2_____碱 Al 与酸迅速反应,放出氢气 _____ Al(OH)3两性氢氧化物 结论:①金属性强弱顺序为_____; ②随着核电荷数减小,与水(酸)反应越来越_____,氢氧化物的碱性越来越____ 2.硅、磷、硫、氯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元素 Si P S Cl 单质与氢气 反应的条件 _____ 磷蒸气与 氢气反应 _____ _____或 _____ 气态氢化物 的化学式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气态氢化物 的热稳定性 _____ 不稳定 受热 分解 _____ 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 物的化学式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酸性强弱 _____ 中强酸 _____ 酸性更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11~17号元素性质的变化中得出结论:从左往右金属性逐渐_____,非金属性逐渐_____。 3.探究Al(OH)3的两性 (1)在试管中加入2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然后滴加氨水至过量,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离子方程式是_____。 (2)将实验(1)所得的Al(OH)3沉淀分装在两支试管中,向其一支试管中滴加2 mol·L-1盐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2 mol·L-1NaOH溶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3)结论: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铝虽是金属,但已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4.元素周期律 (1)内容 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呈_____的规律。 (2)实质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用氨水与铝盐反应制取,而不用NaOH溶液呢?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871年,门捷列夫预言:在元素周期表中一定存在一种元素,它紧排在锌的后面,处于铝和铟之间。他将其称为“类铝”,并预测了它的性质。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命名为镓,并将他测得的主要性质公布于众,不久便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说镓的密度不应是4.7 g·cm-3,而应是5.9~6.0 g·cm-3。当时布瓦博德朗很疑惑,因为他是唯一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它的密度呢?经重新测定,镓的密度是5.96 g·cm-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