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分布地区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2.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 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河流上游侵蚀,河流中游搬运,河流下游堆积。因此,河流上游多形成高山峡谷,河流中游河道变宽,河流下游多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或风力强大的地方)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地貌等。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夏季分布状况,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冬季盛行偏北风。 (1)说出PQ、QR两段河谷地形的差异。 (2)说明QR河段沙洲形成过程。 (3)说明甲地沙丘形成过程。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PQ比较狭窄,为峡谷,QR河谷展宽,为宽谷。第(2)题,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PQ段位于河流上游,为峡谷地区,河流流速快,侵蚀、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到下游QR段,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第(3)题,根据甲地沙丘形状可知,甲地沙丘的风向为偏北风,甲地东北方有大量沙洲。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冬季盛行偏北风,甲处上风向河床宽阔,雅鲁藏布江冬季为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甲处南部为山地,因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 [答案] (1)PQ为峡谷,QR为宽谷。 (2)PQ河段流速快,侵蚀、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QR河段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 (3)甲处上风向河床宽阔,冬季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因南部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判断自然地理特征 判断水系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 判断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快,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判断气候特点 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气温: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 2.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通视问题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做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特别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