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评(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A C B B C D A C B D A A C 16.(1)长度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原因是夏秋季节降水多,沙丘潮湿,难以被风搬运。冬春多大风,风力搬运作用强。 (2)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是树木增大了地面的摩擦,降低了风速,风力减弱,风力的搬运作用也就减弱。 17.(1)(物质来源)山区地表多砾石、泥沙,(动力条件)季节性山洪频发,洪水携带大量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 (2)(气候)地势低,气候较温暖;(水源)水源相对充足;(地形、土壤)地形平坦,沉积物颗粒较细,土壤肥力高;(植被)草木茂盛。 (3)(湖沼形成)地势低洼,雨季降水和地下水在此汇集形成湖泊沼泽;(湖沼环境演变为陆地环境)位于洪积扇扇缘,地势趋于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水流携带的沉积物颗粒小,大量细小颗粒物在湖泊沼泽中沉积;(湖沼物质形成与变化)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大量枯枝落叶在湖沼沉积,并形成黑色腐殖质;气候变干,湖沼逐渐干涸,盐分结晶,形成夹杂盐碱的黑褐色湖沼沉积层。 (4)由湿润趋于干燥,再变湿润。 18.(1)②①④③ (2)生物 成土母质 (3)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迅速,积累大量有机质;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活动弱,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最终形成有机质含量高的黑土。 (4)优点:砂土成分以砂砾为主,通气、透水性好,易耕作。缺点:大孔隙多,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差,有机质易分解流失。 1.C 2.B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中部地势较低,汇水范围大,河流流量大,溶蚀强,从而呈现“同时异态”,C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地区地壳整体隆升,抬升速率没有明显差别,A错误;局地气候类型没有差别,B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区形成广泛、巨厚的碳酸盐岩,故岩性差别不大,D错误。故选C。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深切割地区可溶性岩体逐步侵蚀殆尽,其可供侵蚀的物质减少,溶蚀速率就会减慢,C、D错误;而浅切割地区由于残留的可溶性物质多,随着时间推移,裂隙扩大,暴露面增加,溶蚀还会加快,但最终随着残留物质减少,溶蚀速率也会减慢;又由于浅切割地区汇水面积有限,其溶蚀速率最大值应低于深切割地区,B正确,A错误。故选B。] 3.A 4.C [第3题,“近一万年以来,七百弄地区地壳无明显抬升”,说明地壳相对稳定。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水流侵蚀、切割能力减弱,①对。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深洼地”就保持相对稳定,地表水继续向“深洼地”汇聚,两侧峰丛或峰林逐渐坍塌,沉积作用增强,“深洼地”堆积物增多,②对。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无明显抬升,岩石出露面积小,受外界影响小,岩石崩解、风化作用减弱,岩石溶蚀减弱,垮塌速度变慢,③④错。第4题,利用深洼地貌,进行旅游开发,积极拓展交通,发展公路建设,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A、B不符合题意。七百弄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缺乏,不利于水稻种植,同时扩大水稻种植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符合题意。实行异地扶贫,进行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D不符合题意。] 5.B 6.B [第5题,从风蚀壁龛的成因中可知,岩石内部矿物的体积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混入其他杂质,A错误;风蚀壁龛的形成需经过风化侵蚀,砂岩和花岗岩变薄、中间孔隙较多,质地变得脆弱,B正确;岩壁表面无明显的条状裂隙,其凹坑是外力所致,并非岩石原有,C错误;岩层内部盐溶液顺毛细管流动到表面的过程中,盐液会因表层裸露面增大、孔隙增多而析出,岩石内部盐液较少,D错误。第6题,由材料“风蚀壁龛是风沙在陡峭的岩壁上经磨蚀和吹蚀形成的大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