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5137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重难点知识 全国真题精选 真题答案解析)

日期:2025-10-0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6次 大小:9361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真题,重难点,解析,答案,精选,全国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知识点概述 大气的组成 :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其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78%)和氧(21%),次要成分包括二氧化碳、臭氧等。 垂直分层 :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变化,大气自下而上分为 对流层 、 平流层 、 中间层 、 热层 (电离层)和 散逸层 。 二、大气的组成 ① 干洁空气 : 氮(N ) :含量最高,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O ) :维持生命活动,参与燃烧和氧化。 二氧化碳(CO ) : 作用:保温作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植物光合作用原料。 变化: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导致浓度上升,加剧温室效应。 臭氧(O ) : 分布:平流层中(臭氧层)。 作用:吸收紫外线,保护生物。 ② 水汽和固体杂质 :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天气变化。 固体杂质 :凝结核,参与降水形成;影响空气质量。 三、大气的垂直分层 分层 高度范围 温度变化 主要特征 对流层 低纬:17-18km 随高度增加递减(约6℃/km) 天气现象集中(如云、雨)、对流运动显著、厚度随纬度增加减小。 平流层 对流层顶至50-55km 随高度增加递增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增温,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天气晴朗。 中间层 平流层顶至85km 随高度增加递减 大气稀薄,温度极低,无显著特征。 热层 中间层顶至500km 随高度增加迅速升高 空气高度电离(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极光现象发生在此层。 散逸层 热层以上(>500km) 温度极高但分子稀少 大气逐渐向星际空间过渡,空气粒子可逃逸到宇宙。 四、重难点解析 ① 对流层的特征 : 温度递减 :地面是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 厚度差异 :低纬度地区因对流旺盛更厚,高纬度较薄。 易混淆点 :误认为对流层厚度全球一致。 ② 平流层与臭氧层的关系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上部(约20-30km),吸收紫外线导致平流层温度随高度上升。 难点 :平流层温度递增的根源是臭氧吸热,而非接近太阳。 ③ 电离层的作用 : 热层(电离层)的空气被太阳辐射电离,反射无线电短波,实现远距离通信。 易错点 :混淆电离层与臭氧层的位置。 ④ 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 : 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红外线),减少热量散失,而非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易错点 :误认为二氧化碳直接吸收太阳光导致升温。 五、易错点提醒 臭氧层≠平流层 :臭氧层仅是平流层的一部分(集中在20-30km高度)。 对流运动的范围 :对流层的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 ① 温度变化的本质 : 对流层温度递减因地面是热源,平流层温度递增因臭氧吸收紫外线。 中间层温度递减因无直接热源。 ② 大气成分的分布 : 水汽和杂质集中在对流层,随高度增加急剧减少。 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二氧化碳集中在近地面。 六、图表分析技巧 ① 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 结合温度曲线(左侧)和高度(右侧),明确各层温度变化趋势。 注意对流层厚度随纬度的差异(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② 臭氧层空洞示意图 : 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空洞区域紫外线辐射增强。 七、典型问题示例 Q1 :为什么飞机适合在平流层飞行? A1 :平流层气流稳定(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Q2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如何影响大气? A2 :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加剧全球变暖,改变气候系统。 Q3 :极光现象发生在哪一层? A3 :热层(电离层),太阳带电粒子与大气分子碰撞产生极光。 总结 :掌握大气组成中各成分的作用(如CO 保温、O 防紫外线),重点理解垂直分层的温度变化规律及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注意区分各层特征(如对流层天气多变、平流层适合飞行),避免混淆臭氧层与电离层的位置。结合图表分析强化空间概念。 一、选择题:本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