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冬暖夏凉 宜居贵州 教材分析:本课是《多彩贵州》五年级上册专题一“宜人生态”的开篇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奠基作用,为后续学习贵州的自然资源、生态保护等内容提供了气候背景支撑。教材先从整体介绍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总特征,通过具体气温数据和“清凉高原、避暑胜地”的美誉展开;接着阐述降水特点及由此形成的“千瀑之省”的水系优势,同时提及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最后聚焦“立体气候”,以梵净山为例说明海拔差异带来的气候与植被变化。各部分内容层层递进,从整体到局部,从优势到挑战,全面展现了贵州气候的独特性。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温、降水等基本气候要素有初步认知,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季节变化和天气现象。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对家乡的自然风貌抱有好奇心,乐于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但对于气候成因、立体气候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借助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生活实例来辅助。同时,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资料收集和合作交流能力,适合通过小组讨论、实践创作等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分析气温和降水数据,能准确概括贵州“冬暖夏凉”“雨水丰沛”“立体气候”的主要气候特征,并举例说明气候对贵州自然景观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对比观察、资料分析等方法,探究贵州成为“避暑胜地”的原因,解释梵净山“一山四季”现象的形成原理,提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在收集贵州气候相关资料、设计旅游宣传作品的过程中,增强对家乡气候优势的认同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贵州气候的主要特征 突破策略:通过呈现贵州省2024-2025年气温、降水数据表,引导学生横向对比不同季节数据,纵向联系“清凉高原”“千瀑之省”等称号,归纳“冬暖夏凉、雨热同期、立体气候”的特征;结合王阳明《书庭蕉》诗句,让学生从文学描写中感受气候特点,加深理解。 2.气候对贵州自然与人文的影响 突破策略:展示黄果树瀑布、马岭河瀑布群等景观图片,分析降水与瀑布形成的关系;结合“避暑胜地”的称号,讨论气候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列举气候对农作物生长、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制作“气候影响关系图”。 3.“立体气候”的成因与表现 突破策略:以梵净山为例,利用海拔与气温变化示意图,直观讲解“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6℃”的规律;播放梵净山山脚与山顶四季景观对比视频,组织学生描述“一山四季”的现象,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抽象气候概念的理解(如立体气候) 突破策略:采用“模拟实验+生活联系”的方式,让学生在透明玻璃杯中分层放置不同温度的有色液体(模拟不同海拔气温),观察液体分层现象;联系生活中“爬山时越往上越冷”的体验,帮助理解海拔与气温的关系,化抽象为具体。 2.气候优势与气象灾害的辩证认识 突破策略:开展“气候利弊辩论赛”,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围绕“气候对贵州发展的积极作用”,反方围绕“气象灾害带来的挑战”进行辩论;辩论后引导学生总结:既要利用气候优势发展经济,也要做好灾害防范,树立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播放贵州夏季避暑旅游的宣传视频,创设“我是旅游宣传大使”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贵州气候优势。 2.数据分析法:提供气温、降水数据表,指导学生通过计算平均值、比较极值等方式,自主发现贵州气候特征,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3.案例探究法:以梵净山“一山四季”为案例,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探究立体气候的成因,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4.小组讨论法:围绕“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