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21477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9-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8次 大小:196703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第一,必修,选择性,编版,高中
    (课件网) 单元总结提升(一) 第一单元  网络构建 体系概览 易错易混 链接经典 线索整合 纵跨横联 内容索引 <一> 网络构建 体系概览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返回 <二> 线索整合 纵跨横联 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时期:新旧制度的交替 (1)夏、商、西周是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内外服制度到分封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2)东周时期,宗法血缘关系趋向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日益崩溃,封建政治制度正在形成。 2.秦汉到明清:封建政治制度日益成熟 (1)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强化 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直到明清废丞相,设立内阁和军机处,体现出皇权不断强化的总体趋势。 (2)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发展完善 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再到明清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古代中国政府适时调整地方行政制度,对地方控制呈加强态势。 3.民国时期:近代政治制度的实践 (1)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实行“训政”,其实质是一党专政。 (3)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奠定了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基础。 4.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 (1)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并逐步发展完善,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 1.古代 古希腊、罗马主要实行了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制与共和制等政治制度,因国情不同,每种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其产生与发展与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2.中古时期 政治制度的特征表现为: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尖锐的政教冲突、新兴城市中等阶级与专制王权的斗争、封建议会制和君主制。特别是英国的议会制度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作用很大,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3.近代 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但是英、美、法等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共性,又各有特色。 三、中国古代变法、改革内容的共同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古代中国变法与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如实行俸禄制、三长制等,其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但也涉及官僚机构改革;张居正改革则根据时代背景需要,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等。 2.从经济角度看:古代中国变法与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废井田、奖励耕织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实行均田制,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达到改变积贫局面的目的;张居正改革通过赋税制度改革、减少开支、清丈土地、开源节流等多项措施并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改革的本质是为了强兵,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角度看:古代中国变法和改革多涉及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的改革。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易服装、改汉姓等措施是封建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返回 <三> 易错易混 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