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莺、拂、堤”等11个字,能够正确书写“诗、童”等8个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并背诵课文。 4、借助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感受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认11个字,能够正确书写8个字,积累词语。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并能够背诵古诗。 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难点:通过诵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诗歌中的春天 第一课时 导入 课件播放春天的鸟鸣声、流水声等自然音效,同时在屏幕上展示春天的风景图片,如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柳树摇曳等。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和感受。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怎样的世界?能描述一下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揭示课题《古诗二首》。 任务一:邂逅春日盛景 走进《村居》,感受春景 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村居》,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同时圈出生字词。 借助生字卡片,带领学生认读生字“莺、拂、堤、柳、醉”。 师: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些字? 生字识记。 “醉”:会意字,左边形状像个酒坛,表示“酒”,右边“卒”表示极点、极端。“醉”表示酒喝多了神志不清。 联想记忆法:“莺” 是一种鸟,所以下面是 “鸟” 字。上面的 “艹”,可以想象成小鸟在草丛上方飞翔。 动作演示法:教师做出轻轻擦拭、掠过的动作,如用手拂去桌上的灰尘,同时讲解这就是 “拂” 的动作,让学生直观感受 “拂” 的含义,因为是手部动作,所以是提手旁。 图片对比法:展示河堤、大坝的图片,和 “堤” 字对比,让学生观察堤的形状,多为土石堆积而成,所以是提土旁,帮助学生理解字形和字义的关联。 形声字记忆法:“柳” 是形声字,左边的 “木” 表示它与树木有关,右边的 “卯” 表示读音。让学生通过记住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忆 “柳” 字。 精读理解,体会意境 学生朗读古诗《村居》。 师:同学们,这首古诗是描写哪个季节呀?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春天。我从“春”字看出来的。 师:是的,现在我们就去《村居》中邂逅春天,拥抱春天。 解题。 村居:住在农村。 (3)课件展示村居的画面,画面中绿草如茵,黄莺飞舞,垂柳拂堤。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从而引出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你能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春天美景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讲解诗句含义。 明确:“草长莺飞”描绘了春天小草茁壮成长,黄莺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拂堤杨柳”是说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醉春烟”则把杨柳当作人来写,仿佛它被春天的烟雾陶醉了,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与迷人。 诗句翻译: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5)课件继续展示孩子们放学后在田野里放风筝的画面。 师:图中的孩子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心情怎样? 引出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解释诗句意思,让学生体会孩子们放学后迫不及待去放风筝的喜悦心情。 诗句翻译: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6)情景演绎。 学生戴上准备好的头饰,分别扮演诗人、儿童等角色,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言,演绎古诗中的场景,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