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素养目标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 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和儒家思想的特点,分析其现实意义,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学习本文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的论说风格,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 预习有法 了解作者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文题解读 “章”指诗文、歌曲的段落。《《论语〉十二章》,即从《论语》中选出来的十二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背景探寻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于是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便是“百家争鸣”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 必备知识 语录体经典———《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南宋时期,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已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讲透教材———多维解读课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连用两个“无”,强调君子要抵制物欲。】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注释:①[君子]有道德的人。②[敏]勤勉。③[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④[正]匡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段解: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安贫乐道、克制物欲、做事勤勉、说话谨慎,不断向“有道”的人学习,体现了孔子重视道德修养的教育思想。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注释:①而:如果。②如礼何:怎么样对待礼呢?】 【译文: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他怎样遵守礼仪制度呢?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呢?”】 段解: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没有仁爱之心,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段解:孔子强调“道”的重要性,可以为追求“道”而献身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注释:[喻]知晓,明白。】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只通晓利益。”】 段解:孔子阐述君子与小人的义利观。重“道义”与重“利益”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