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小结 05 课堂练习 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是以什么形式传播,传播的条件是什么,传播的快慢是怎样的。(物理观念) 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转换法、理想实验法等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了解声音是怎么进入人耳产生听觉,关注和保护听觉。(科学态度与责任) 下雨天的早读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交响乐团表演时,可以听到乐器合奏出优美的乐曲,合唱团随着音乐一起高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敲击音叉,将叉股插入水中,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 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 把手指放到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上,感受一下 水花飞溅,说明音叉在振动 感受扬声器跳动,说明扬声器在振动 生活中有更多类似的例子…… 敲击鼓面,上面的小纸屑在跳动 手指拨动吉他琴弦 唱歌时用手放在喉头上 鼓面在振动 琴弦在振动 声带在振动 TIPS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归纳可知——— 声音的 产生原因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 源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1、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发声停止≠声音停止,发生停止声音的传播并没有停止,因此仍有声音 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如鼓声、雨声、风声) 2、 3、 若物体可以发声,但是没有振动发声,不能称为声源(如没有播放的喇叭)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以音叉振动发声为例———音叉静止时,周边的空气均匀; 这就是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类比 当音叉振动时,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纹理好似水的波纹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 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55147 | 观察声音的波形 将声音信号通过话筒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计算机或一种叫示波器的仪器,就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 示波器 音叉振动时,示波器显示的声波波形 某中学生唱歌时时,示波器显示的声波波形 声音不同,波形一般不同 知识点3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55147 55147 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这时我们能清楚地听到闹铃声。 | 传声实验 慢慢抽出空气后,我们听到铃声变弱; 用抽气机慢慢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你听到的闹铃声发生了什么变化? 抽气到一定程度时,还能听到闹铃声吗? 几乎听不到铃声; 拔掉抽气管,让空气进入瓶中,你是否又能听到闹铃声? 铃声慢慢变强恢复如初; 一位同学手握两块小石头放入水中敲击,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玻璃水槽的外面…… 能听到石头的敲击声; 能否听到水中敲击石块的声音? 在水中的石头敲击声比在空中敲击时候更小; 水中敲击石块的声音和在空中敲击声音的效果是否一样? 在水中游泳的人能隐约听到岸上的人说话 | 传声实验 如图所示,一位同学在室外用手轻敲墙体…… | 传声实验 室内的同学能听到敲击声; 室内的同学把耳朵贴在墙上,能否听见敲击声? 室内的同学也能听到敲击声; 耳朵离开墙后,还能听见声音吗? 耳朵贴在墙时听到的敲击声更大; 当比较一下, 这两种方式听到声音的效果是否一样? 第一组活动中,我们用慢慢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 而这种没有空气的状态的叫真空状态 理想实验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将玻璃罩中的空气彻底抽出,而是根据空气越稀薄,声音的变化来进行实验推理,这种模拟理想状态进行实验推理得出规律的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法” 分析各组活动中声音的传播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