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空气与风》 4.大自然里的风 教学设计 单元 《空气与风》 课题 4.大自然里的风 课时 1 设计 学校 电话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 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内容要求 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大自然里的风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了解海陆风与中国季风的成因。 科学思维 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描述大自然中的风流动现象,分析并表达风共同的特征;利用模型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能准确讲述并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态度责任 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具有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 重点 知道大自然里的风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了解海陆风与中国季风的成因。 教学 难点 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描述大自然中的风流动现象,分析并表达风共同的特征;利用模型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教学 准备 教师: 海陆风的成因图片或模型、中国地形图片或模型。 学生: 小组实验材料(8个小组): 风的形成演示箱、线香、火柴、弃物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提醒与备注 一、问题情境(5分钟) 1.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师:同学们,当我们在操场上跑步时,感觉到有微风拂过脸庞;当我们在树下乘凉时,偶尔会感受到一阵清新的空气流动。这些现象都和什么有关呢? 生:风! 师:对,这些都是空气流动的表现形式。今天,我们走出教室,去校园里寻找空气流动的证据。每组同学选择一个地点,仔细观察并记录你们发现的现象。注意安全,遵守文明观察的要求。 小组活动并记录:国旗飘动、树叶晃动、纸条被风吹动、红领巾、头发飘起 师:回到教室后,我们一起分享各组的发现。这些现象能说明什么? 生:自然界的空气确实在流动。 师:是的,不仅在房间内,在大自然里我们也能观察到空气流动现象———风。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将课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概念。观察并描述大自然中的风流动现象,分析并表达风共同的特征 在学生活动前,需要制定好计划,教师提出文明观察、安全活动的注意事项与要求。 二、探究与结论(25分钟) 2.学生研讨,呈现假设 师:回想下,在上节课中,我们也了解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会被周围较冷的空气补充。谁使大自然中的空气流动起来形成了风? 生:绘本中说风是风婆婆吹出来的,上节课学习了风的形成,我觉得是假的。 生:我认为和空气受热上升有关系。 生:我也这么认为,一个地方的空气受热上升后,其他地方冷空气就会下降,形成风。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基于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和假设,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前提供一些提示性问题,如“你们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空气流动?”以引导学生思考。 3. 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1)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师:在不同房间、屋内屋外等气温不同的环境里,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学生用绘图的方法,在老师准备的房间模拟图中绘制模拟实验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我是这样设计的,像上节课的风的演示箱模型一样。在窗边上放线香。房间里有空调冷风使房间内温度低,屋子外面大太阳晒的特别热。如果线香的烟,能流动,就证明有风。 师:说明冷热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