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校园沙盘》教案 【教材简析】 本节是冀人版 “位置与方向” 单元的延伸课程,承接前两节 “描述位置” 的知识,将 “方向与位置” 从 “语言描述” 升级为 “实物建模”,是 “知识应用→实践操作” 的关键环节。教材以 “问题驱动” 展开:先通过 “你见过沙盘吗?”“怎样搭建校园沙盘?” 激发兴趣,再以故宫沙盘为参考,分步讲解制作流程,最后通过 “绘制平面图”“实践制作”“改进创新” 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将抽象的 “位置概念” 转化为具象的 “沙盘模型”。 教材设计注重 “生活化与实践性”:选用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作为建模对象,材料多为废旧纸箱、彩纸等易获取物品,降低操作难度;同时融入 “改进方案”“未来设计” 环节,鼓励学生创新,符合二年级学生 “爱动手、善想象” 的认知特点,也为后续学习 “比例、空间结构” 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沙盘是实物的缩小模型,校园沙盘能直观展示校园布局,了解地形、生态、AR 沙盘三种常见类型。 掌握校园沙盘制作的核心流程,明确 “绘制平面图” 需标注建筑位置、形状与方向(上北下南)。 2.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校园实际场景,分析主要建筑的相对位置(如 “操场在教学楼的南边”),并转化为平面图上的符号与标注。 能根据沙盘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如模型放不下),思考 “是否比例不合适”“位置是否记错”,培养初步的问题分析能力。 3.探究实践 参与 “校园观察” 活动:分组观察校园主要建筑(教学楼、大门、操场)的位置、形状,记录关键信息(如 “大门在校园北边”)。 完成 “简易沙盘制作”:按流程装铺沙子、制作模型、摆放模型,观察模型与平面图的匹配度,尝试调整位置。 开展 “沙盘改进” 讨论:对比已制作沙盘与校园实际场景,提出至少 1 条改进建议(如 “用蓝色纸片加在沙盘里,代表校园的水池”)。 4.态度责任 积极参与小组观察、制作活动,遵守分工(如记录员、模型制作员),培养合作意识与责任感。 爱护制作材料(如不浪费黏土、安全使用剪刀),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对 “未来校园沙盘” 的设计充满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通过制作校园沙盘,加深对校园环境的了解,增强对校园的认同感与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校园沙盘的制作流程,能参与绘制标注方向与建筑位置的校园平面图。小组合作完成简易校园沙盘制作,确保模型位置与平面图基本一致。 难点:绘制平面图时准确标注 “东、南、西、北” 方向及建筑相对位置,避免方向混淆。制作模型时控制比例,使模型大小与沙盘整体布局协调(如教学楼模型不超过操场模型的 1/3)。 【教学准备】 沙盘盒(每组 1 个,可用浅口纸箱代替)、细沙(每组 1 袋)、刮板(每组 1 个,可用硬纸板代替)、废旧纸箱、超轻黏土(多色)、彩纸(绿、蓝、黄等颜色)、剪刀、胶棒、LED 小灯(可选,用于改进环节)。【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1. 情境导入:出示 PPT 中的沙盘图片(地形沙盘、生态沙盘、AR 沙盘),提问:“这些模型叫什么?它们和我们见过的实物有什么关系?” 2. 聚焦校园:播放校园航拍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我们的校园有哪些建筑?教学楼在操场的哪一边?” 3. 提出问题:“如果想在课桌上‘造’一个小校园,该怎么做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校园沙盘’。” 1. 观察图片,举手回答:“是沙盘!它们比实物小,长得很像!” 2. 观看视频,分享发现:“校园有教学楼、操场、升旗台,教学楼在操场北边!” 3. 产生兴趣,小声讨论:“可以用沙子做操场吗?用黏土做教学楼!” 1. 用多样沙盘图片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建立 “沙盘 = 缩小模型” 的初步认知。 2. 校园航拍视频让学生直观感知校园整体布局,为后续绘制平面图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