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31632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物态变化一、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含答案)

日期:2025-10-1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1385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初中,质的,答案,测量,温度,三态
  • cover
2025-2026学年新苏科版(2024)八年级上学期4.1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三阶高效学习方案) 一阶 概念夯基础 核心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三态 1. 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2.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3. 其他物质的三态:如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液态铁(铁水)、气球中的氦气(气态)等也有三态变化。 二、温度的测量 1. 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物态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 2. 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3. 摄氏温标:瑞典天文学家摄尔西斯创立,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将其等分为100份,每份为1℃,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4.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测量前,观察并了解温度计的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一小格表示的温度值)。 使用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一般情况下,需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温度时间图像:可以直观反映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实验数据(如热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而成,有助于分析温度变化规律。 6. 数字化实验:将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能更方便、精准地采集和处理温度数据,获取温度时间图像等,有助于发现规律。 三、生活、物理、社会———温室效应 1. 原理:太阳对地球的热辐射约有一半能透过大气层到达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等气体,会阻碍地表的热辐射向大气层外散发,使地表和大气下层保持较高温度。 2. 危害: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使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自然灾害。 3. 应对:人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高效学习方案 一、预习阶段 1. 通读教材,标记出关于物质三态、温度测量的陌生概念,如“物态变化”“摄氏温标”等。 2. 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尝试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 二、课堂学习阶段 1. 认真听讲,重点关注老师对温度计原理、使用方法的讲解,以及物态变化与温度关系的分析。 2. 积极参与课堂实验,如观察冰的融化实验、练习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在实验中体会温度计的使用要点和物态变化的过程。 3. 对于温度时间图像的内容,跟随老师的引导,理解如何从实验数据到图像的转化,以及如何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三、课后巩固阶段 1. 完成教材中的“实践与练习”题目,通过解题巩固温度计的使用和对温度相关知识的理解。 2. 结合生活实际,列举更多物态变化的例子,如霜的形成(气态直接变固态)、雾的形成(气态变液态)等,加深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3. 查阅关于温室效应的资料,了解更多温室效应的影响和防治措施,将物理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学习。 1.上海夏天的最高气温最接近(  ) A.18℃ B.28℃ C.38℃ D.58℃ 2.常温下,我们呼吸的氧是(  ) A.固态 B.液态 C.气态 D.固液共存 3.在寒冷的冬天,河面上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若冰面上方气温是﹣10℃,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上表面为﹣10℃,下表面是0℃ B.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10℃ C.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0℃ D.冰层的下表面的温度是﹣10℃ 4.下列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中,有可能出现在青岛冬季的温度是(  ) A. B. C. D. 5.疫情期间,金明用体温计测过孩子的体温为38℃,没甩就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则他测出来的体温是(  ) A.37℃ B.36℃ C.39℃ D.38℃ 6.如图所示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