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31964

1.5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263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弹性,碰撞,必修,选择性,物理,高中
  • cover
1.5《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五节,是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重要延伸。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碰撞现象,区分弹性与非弹性碰撞的本质特征,并结合实验数据和理论推导,引导学生理解动能是否守恒是划分两类碰撞的核心标准。内容逻辑清晰,由浅入深,既强化了动量守恒的应用能力,又为后续学习能量转化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掌握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动能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矢量运算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但对“系统”“内力远大于外力”等抽象条件理解尚浅,容易混淆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的适用范围。此外,学生在分析碰撞前后状态变化时缺乏建模意识,需通过情境化任务和可视化手段帮助其建立物理图景,突破思维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定义,能从动能是否守恒的角度准确区分两类碰撞。 2. 掌握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特点,知道其动能损失最大,并能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 科学思维 1. 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公式对简单的一维碰撞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与推理。 2. 通过对比理想模型与实际案例,发展模型建构与理想化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并观察动能变化情况。 2. 能根据实验数据判断碰撞类型,提升数据分析与证据推理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认识到物理规律在交通安全、工程防护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 2. 养成尊重实验事实、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概念辨析及其判断依据。 2. 动量守恒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 1. 理解“动能是否守恒”作为分类标准的本质意义。 2. 区分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的不同适用条件。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 气垫导轨、光电门、滑块(带弹簧与粘扣)、数据采集器、多媒体课件、篮球与乒乓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生活中的碰撞之谜 【5分钟】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两段视频并提问: 视频1:两个钢球在光滑桌面上发生碰撞后分开,各自继续运动。 视频2:一辆汽车追尾前方车辆,两车碰撞后紧紧贴在一起滑行。 1. 提问引导:“同样是碰撞,为什么结果如此不同?一个‘弹开’,一个‘黏住’?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规律?” 2. 进一步追问:“我们已经学过动量守恒,那么在这两种情况下,动量是否都守恒?动能呢?有没有可能动量守恒但动能不守恒?” 3. 展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二、动手体验,感知差异 (一)、分发器材,组织学生实验初探: 每位小组发放一个篮球和一个乒乓球。 1. 指令:“请将乒乓球放在篮球上方,同时释放让它们自由下落,观察落地后的反弹情况。” 2. 观察提示:“注意乒乓球反弹的高度是否超过初始释放高度?这是能量凭空产生了吗?” 3. 引导思考:“篮球与地面、乒乓球与篮球之间发生了什么类型的碰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超常’反弹?” 4. 过渡语:“就像牛顿曾说:‘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今天我们,要站在篮球和乒乓球的碰撞之上,去探寻那看不见的能量流转。” 1.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2. 动手操作,观察现象。 3. 小组讨论,提出猜想。 4. 分享初步发现。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问题提出: 初步猜想: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化视频与趣味小实验创设认知冲突,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引发学生对碰撞本质的深度好奇。以“为什么有的弹开、有的黏住”为核心驱动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