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5课 走进科学家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清单 任务内容 任务预期 学前 了解高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独立查阅资料,体会这些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学中 1.分享与科学家“接触”的感受(书中、电视里或面对面)。2.展示普通人的发明创造。 1.感受到科学家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励学生也能成为科学家。2.深入了解普通人的发明创造,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从日常学习、生活入手,培养科学初心、好奇心、责任心。 学后 讨论:你想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吗?关于发明创造,你有什么奇思妙想? 进行小组交流,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3.深入了解普通人的发明创造,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信心,激发自己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2.深入了解普通人的发明创造,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信心。 难点 激发学生自己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科技应用于生活的有关视频,制作课件。 2.搜集普通人的发明创造,筛选、整理备用。 学生准备 1.了解高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2.搜集普通人的发明创造。 导入新课 师播放视频。(生观看) 师:视频里的人在干什么? 预设:视频中人们在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师:在日常生活中,像无人机这样的发明创造还有很多,人们从科学家的发明中受益很多。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 精彩课堂 活动一:科学家离我们并不遥远 师: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可他们在哪儿呢?生活中见过他们吗? 预设:我的叔叔就是一名科学家,我几乎每星期都能见到他。 师:你在电视上、生活中或者书里见过哪些科学家?请分享你的经历吧! 先小组内交流、讨论,再派代表讲述。 预设1:我在哥哥的课本里看到了中国古代科学家蔡伦,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材料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纸”携带方便、价格低廉,同时能够大批量生产,成为记录文明进程的重要载体。我认为蔡伦太伟大了。 预设2:我清楚地记得那是5月31日,我的母校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陆军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生导师,他们给小学生做科普专题报告。在这场活动中,我认识了“神奇的放射线”,那位科学家叔叔从我们熟悉的医院X光片,讲到深奥的电磁辐射、核素衰变;从为什么一本书可以遮挡阳光却无法阻挡X射线,讲到利用放射线进行工业探伤(找漏洞)、杀死癌细胞;从司马光砸缸的策略选择,讲到如何通过放射防护原则用好双刃剑……那情景历历在目,真希望还有下一次。 师小结:无论是面对面与科学家交流,还是在电视里、书本中见到科学家,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科学家离我们并不遥远。从科学家身上,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他们的伟大———他们乐此不疲、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同时感受到他们其实也很普通———他们和我们一样也要穿衣吃饭,也有喜怒哀乐。 同学们,只要你们努力学习,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质,若干年后,相信你们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科学家。 [设计意图]“见过”不仅仅是指在生活中面对面见过,还包括在电视上或者书里见过。扩大了范围,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谈,毕竟能在生活中面对面见过科学家的人很少。在活动中感受科学家离我们并不远,激励学生,普通人也可能成为科学家。 活动二:身边也有发明创造 师:有人认为,“发明创造只有科学家才可能实现,离我们普通人很远”。大家认同这个观点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出示问题:你身边或你了解的普通人有什么发明创造?请谈一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