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诵读古诗词,可以让我们触摸古人的思想,体会古人的情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领略那个唯美、洒脱的诗意世界。 新课导入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处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月夜 忆 舍弟 杜 甫 戍鼓 断人行,边秋 一雁声。 露 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 有弟 皆分散,无家 问死生。 寄书 长不达,况乃 未休兵。 shè 横戌(xū) 点戍(shù) 戊(wù) 中空 chánɡ,经常 诗词诵读 xínɡ sàn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意: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过,禁止人行走,边塞秋夜里传来孤雁的哀鸣。 赏析:首联从听觉角度描绘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浓重悲凉的气氛。“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 边防驻军的鼓声。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意: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赏析:颔联点题。从视觉角度写秋夜月景,融情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诗意:虽有兄弟却都离散,家已不存,无法打探他们的生死。 赏析: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意:寄出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没有停止。 赏析: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含蓄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何况,况且。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思乡怀亲的深切感情,也表达了他忧国忧民、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怀。 主旨归纳 1.理解性默写。 (1)老人站在深秋的寒风中,抬头望月,想起久违的家乡亲朋,脑海中浮现出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_____,_____。”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典型考题 (2)杜甫《月夜忆舍弟》中“_____, _____”与他的《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他长于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刘长卿因为性格刚烈,曾两遭贬谪。他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凭吊之际,对这位有着类似遭遇的先贤产生强烈的共鸣,感慨万千,遂有此诗。 背景介绍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长沙 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 谪宦 此栖迟,万古 惟留 楚客悲。 秋草 独寻 人去后,寒林 空见 日斜时。 汉文 有道 恩犹薄,湘水 无情 吊岂知? 寂寂 江山 摇落处,怜君 何事 到天涯! huàn qī bó 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诗意:贾谊被贬至此地居留三年,千秋万代只留下他的悲哀。 赏析:从总体落笔,“悲”字,直贯篇末,奠定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他的一生,也暗寓自身迁谪之悲。 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