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33689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613357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准确认读并理解 “华(huā)”“遗(wèi)”“馨(xīn)”“盈(yíng)” 等易错字词的读音与含义,熟练背诵全诗。 结合注释与译文,理清诗歌 “树 — 叶 — 花 — 采 — 送 — 思” 的叙事脉络,精准把握每句诗的内容。 了解《庭中有奇树》所属的《古诗十九首》的背景、文学地位及艺术风格,明确其作为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标志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 “自由读 — 指名读 — 齐读 — 配乐吟诵” 的梯度朗读活动,感受诗歌平仄协调、声韵和谐的音韵美,提升古诗文朗读能力。 2、借助 “抽丝剥茧” 式层层设问,小组合作探究诗歌 “以乐景写哀情”“先抑后扬” 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掌握古诗赏析的基本方法。 3、结合 “知人论世” 的文学鉴赏原则,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分析诗歌情感内核,培养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文学作品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诗中深闺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与离别之苦,产生对真挚情感的共鸣,培养共情能力。 感受诗歌 “文字简练却情感丰沛” 的 “语短情长” 之妙,提升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叙事脉络,理解诗句含义,准确把握诗歌内容。 识别并分析 “以乐景写哀情”“寓情于景” 等写作手法,体会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深入解读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两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主人公自我宽慰背后的无奈与深沉思念,把握全诗情感内核。 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与《古诗十九首》的整体风格,理解诗歌所承载的时代文人情感与人生思绪。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多形式、梯度化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歌音韵美与情感基调,实现 “读中悟情”。 合作探究法:设置小组讨论任务,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交流碰撞,培养合作学习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创设汉代庭院、深闺思妇的情境,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场景,拉近与古典诗歌的距离。 讲授法: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针对背景知识、写作手法难点等进行精准讲授,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与系统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谈话互动: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家的阳台、院子里有没有种过花或树?看着它们从发芽到开花,你有过想把花开的喜悦分享给别人的时刻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享,激活情感体验。 情境过渡:“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一位古人在庭院里种了一棵开满繁花、香气远溢的奇树,但她看着满树繁花,却没有喜悦,反而藏着满心滋味。这棵‘奇树’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庭中有奇树》。” 板书课题:《庭中有奇树》,并简要介绍题目中 “奇树” 即 “嘉木(佳美的树木)”,为后续理解诗歌意象做铺垫。 (二)初读感知,夯实基础(10 分钟) 自主识字,扫清障碍 教师出示含易错字词(华、遗、馨、盈)的卡片,标注拼音(huā、wèi、xīn、yíng),让学生自主认读;随后指名读、齐读,教师纠正发音,结合 “华(花)”“遗(赠送)” 等注释,讲解字词含义,通过 “组词辨析”(如 “遗” 可组 “赠送”“遗留”,结合诗句判断此处含义)加深理解。 学生借助拼音与注释,自由朗读诗歌 2-3 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 梯度朗读,感知音韵 指名朗读:邀请 2-3 名学生分别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其字音、停顿是否准确,教师针对 “庭中 / 有 / 奇树”“将以 / 遗 / 所思” 等关键停顿进行指导,明确古诗节奏划分规律。 齐读全诗:全班同学按照正确的停顿与节奏齐读,感受诗歌的声韵节奏;随后播放悠扬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