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33862

2026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8次 大小:10371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6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说明文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说明文阅读 1.【文本一】 春雨为何“润物细无声”?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笔下的一场春雨,穿越千年时光,仍带着画意,沁着诗意,留在人们的心间。 ②春雨为何“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春天来临后,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成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频繁交锋的主阵地。暖湿气流从海洋带来充沛水汽,与南下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当暖湿气流势力相对较弱、冷空气推进缓慢时,便容易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势通常较为轻柔,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绵绵春雨”。3月多阴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之一,一个月有近半个月时间都在下雨,且降雨多淅淅沥沥、细密绵长。 ③北方的春雨则有所不同。比如,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3﹣5月平均降水量仅50﹣100毫米。春季前期暖湿空气柔弱,难以占据华北地区,强劲而干冷的西北风快速掠过,天气现象常表现为大风、降温。仅在大气中水汽较充足且存在辐合上升运动时,才可能产生短时弱降水。因此,北方的春雨更多时候是“小雨润如酥”,降水量级不大,强度也不强。 ④从历史统计数据看,春雨在地域分布上,南方多于北方;在时空上,春季前期降水相对较少,后期随着暖湿气流增强逐渐增多;在强度上,整体偏弱,但南方偶有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⑤“春雨贵如油”。在北方,春季承接着秋、冬两个少雨季节,气温回升快,大风天多,蒸发强烈,易形成连续干旱。此时,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水多,玉米、棉花等播种成苗也要求充足水分。此时如有雨水降临,特别是出现连续两三天的绵绵细雨,土壤得以补充水分,有利于夏粮生产。在南方,春雨为早稻播种育秧、谷类作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条件。因此民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选自2025年03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春雨贵如油,多了又发愁 ①“春雨如膏”形容春天雨水像脂膏一样可以滋养农作物,宋《至治集》和《元诗选》中就有“春雨如膏三万里,尽将嵩呼祝尧年”。后来才转化成了“春雨贵如油”的农谚,如清李光庭《乡言解颐》中说:“春雨贵如油,膏雨也”。 ②“春雨贵如油”主要流行于“十年九春旱”的华北地区。因为春季四月冬小麦拔节起身以后,需水量急剧增加,可是华北春雨却又很少,以至没有灌溉的麦田产量和降雨量几乎成正比,“下雨等于下粮食”,春雨贵重得像油一样。 ③但到了东北地区,春雨便并不都是“油”了。在当地,“春雨贵如油”的后面,还有“多了又发愁”的后半句。原来,东北地区春季虽也旱,可是因为当地纬度偏北,春季温度较低,春雨过少固然会因旱减产,但春雨多了,春寒的影响会比春旱还严重———如果春季阴雨天过多,气温低,地下冻土就会融化慢,种子不爱发芽;即使发了芽,生长发育也慢,秋季作物将要成熟时遭霜一打,收成便很差。所以说春雨“多了又发愁”。 ④其实,华北①地区春雨多了也会发愁,只不过雨量的阈值比东北地区高许多罢了。例如1964年春,华北春雨特多,冬小麦虽非因低温减产,却因过湿气候导致了小麦严重锈病,结果也大大减产,只是因为这种年份绝少,不至于在人们印象中成“忧”罢了。 ⑤可见,如膏春雨,过多了也会从资源转化为灾害。 【注释】①华北:指山西、河北二省,北京、天津二市和河南、山东两省黄河以北地区。 (1)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相对”“之一”“近”表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B.文本一第③段主要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北方春雨降水量较小的特点。 C.根据文本二的说明内容我们了解到,在华北地区春雨越多越好,在东北地区则是越少越好。 D.文本一和文本二说明的侧重点不同,文本一侧重说明南北方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