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下图示意南美洲火地岛等高线分布,图示区域终年盛行西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自然植被( ) A.植株高大,叶片肥厚 B.植株矮小,有板状根 C.植株矮小,向东歪倒 D.喜光抗风,叶片蜡质 2.推测甲地植被类型及原因是( ) A.常绿林水分充足 B.落叶林热量较少 C.草原降水较少 D.硬叶林水热条件好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4.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5.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土壤管理、气候、植被覆盖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下图示意贵州省安顺花江大峡谷区不同海拔和不同土层深度有机碳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花江大峡谷山麓地带性森林植被的典型特征是( ) A.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 B.树干粗大,状如纺锤 C.根系发达,形成板根 D.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7.花江大峡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及成因是( ) A.表聚现象明显,淋溶作用弱 B.表层500米处较低,人类活动频繁 C.表层900米处最低,高山草甸广布 D.表层1100米最高,有机质分解慢 读世界四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甲、图乙对应的植被名称分别是( ) A.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B.温带草原、热带草原 C.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D.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9.图丙和图丁所在地区典型植被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 ①垂直结构复杂 ②旱生灌木为主 ③有非旱生的短命植物 ④具长期耐旱的形态结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黑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近年来该地黑土退化严重,为此当地部分农民在收种时尽量不翻动表层土壤,在收割农作物后,留下作物的根、茎、叶等覆盖在土壤表层,这种保护性耕作方式被称为“免耕”。图为“免耕播种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北黑土广布,主要因( ) A.地形平坦,侵蚀速度较慢 B.年均温低,有机质积累多 C.降水较少,矿物质流失少 D.森林广布,枯枝落叶量大 11.“免耕”主要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 ) A.有机质 B.水分 C.矿物质 D.空气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境内,根据每个季节的平均日出日落时间,将一天分为4个时间段:昼间、夜间、清晨和黄昏(日出日落前后各1小时)。保护区内有蹄类物种丰富,科研人员在15208个有效相机工作日中,拍摄到小麂不同季节日活动节律(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小麂的日活动模式在各个季节都呈双峰型,但活动高峰出现时间具有小幅度的季节变化。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秋季活动高峰在黄昏和夜间19:47—次日07:01 B.夏季,在08:00—09:00和18:00—19:00活动强度较大 C.冬季,在06:00—07:00和17:00—18:00活动强度较大 D.各个季节的日活动节律以晨昏活动为主、昼间活动为辅 13.在冬季,小鹿明显增加昼间活动频率,在13:00—17:00都保持较高的活动强度,主要原因是( ) A.从食物中获取水分,水分需求多 B.避免阳光直晒造成体内水分流失 C.冬季食物资源短缺,增加觅食活动 D.错开与其他动物食物竞争的高峰期 14.小麂以青草、树叶、嫩芽为食,通常会选择灌木密度高和草本密度低的生境,该处可以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