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金色花 ———诗意母爱的奇幻之旅 01. 课堂导入 02. 走进文本 03. 细读意象 04. 品味语言 05. 手法与情感 06. 总结与延伸 目录 01 课前导入 想象导入 想象一下,如果能变成一种事物陪伴妈妈,你会选择什么?泰戈尔笔下的孩子选择了金色花,这个奇妙的想象将带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母爱与童真的世界。 课题引入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泰戈尔的《金色花》,去感受那朵金色花背后隐藏的母子深情和温馨故事,开启一段诗意的旅程。 泰戈尔与金色花初印象 学习目标 我们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我’和母亲的形象,体会散文诗中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学习目标与散文诗定位 散文诗定义 散文诗是一种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学体裁,它用诗的语言和节奏,以散文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意境,兼具两者的优点。 学习目标与散文诗定位 学习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散文诗,我们能更好地感受诗歌中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体会母子间真挚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与散文诗定位 02 走进文本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被誉为“印度的诗哲”。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涵盖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多种文体。其作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哲理与人道主义精神。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他的写作风格融合了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想,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 作者简介 《金色花》创作于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民族意识觉醒,诗人通过描写儿童纯真的情感和家庭生活,表达对母爱的赞美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 写作背景 文题解读 “金色花”是一种象征性的意象,代表纯洁、美好和温暖的爱。题目简洁而富有诗意,既点明了诗中主要的意象,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互动的情节,表达对母爱的依恋和赞美。 第一部分(开头):设想自己变成一 朵金色花,提出“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这一问题,引出全文的想象情节。 第二部分(中间):详细描写孩子变成金色花后,如何在母亲身边默默陪伴、悄悄互动的几个生活场景。 第三部分(结尾):孩子重新变回自己,与母亲对话,表达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爱。 结构思路 情节概括 文章以孩子变成金色花为线索,分为三部分:设想变成花、与母亲互动、变回孩子,情节清晰,层层递进,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情节梳理与结构透视 结构分析 开头设问引出想象,中间详细描写互动场景,结尾以母子对话收尾,首尾呼应,情感真挚,结构严谨。 情节梳理与结构透视 线索作用 ‘孩子变成金色花’这一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情节连贯,情感表达更加集中,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母子间的情感。 情节梳理与结构透视 03 细读意象 文中“孩子”变成金色花后做了哪些事情? 孩子变成金色花后,悄悄开放花瓣,看着母亲工作;在母亲沐浴后穿过林荫时散发花香;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投下自己的影子在书页上;最后在黄昏时变回孩子,求母亲讲故事。 在细节中品味 为什么孩子变成金色花后不直接告诉母亲自己的身份? 孩子不告诉母亲,是因为他想默默陪伴母亲,表达对母亲的爱与依恋,同时也体现出孩子天真、调皮的性格和对母爱的珍惜。 在细节中品味 文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她的日常生活? 母亲的日常生活包括沐浴、做祷告、读《罗摩衍那》、黄昏时提灯去牛棚等,这些行为表现了她虔诚、勤劳、温柔的形象。 在细节中品味 文章结尾母子的对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结尾母子的对话充满温情和默契,母亲责怪孩子调皮,孩子却调皮地回应“我不告诉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