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2552

4 花之歌 说课稿

日期:2025-10-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204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之歌,课稿
  • cover
《花之歌》说课稿 大家好!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教法、学法等五个维度对本课进行阐述。 首先,立足单元说教材 《花之歌》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以“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为单元的语文要素,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四篇课文都是展现自然之美的文学名篇,其中《草原》和《丁香结》属于现代名家散文,《古诗词三首》是经典古诗词,《花之歌》是外国散文诗。四篇课文,虽然体裁不同、内容各异,但都是描写自然景观或自然现象,并且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丰富的联想。《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景象,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依据本单元内容特点及课后习题要求,本单元可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基于真实情境,整合单元内容,我设计了“带上‘妙想’去研学”的主题情境,将“开启妙想之旅”作为单元的核心任务,本课的任务情境为:转换角度去妙想———花的自述。 教师除了要分析好教材,还要掌握好学生的情况。《花之歌》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能力。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能根据具体要求对课文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具备进阶式的能力训练过程:二年级上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三年级下册“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四年级上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训练都已经为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并能由课文展开想象埋下伏笔。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是能够活跃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并结合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其次,依据学情定策略 基于学情,结合新课标要求,在大任务、大情境的背景下,我采用情境式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驱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借助以读促悟、圈画批注、交流分享等方法,在实践中获得语言知识、技能和语言运用经验。同时,将评价任务贯穿始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第三,以生为本话流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开课伊始,我创设一个情境: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开启了“带上‘妙想’去研学”的旅行,跟随着作家开启了散文里的妙想之旅,打卡了老舍先生笔下的内蒙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与辽阔,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偶遇了宗璞笔下一树的丁香,欣赏到了花的美丽姿态,体会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还开启了古诗里的妙想之旅,我们一起漫步建德江、参观望湖楼、路过黄沙道。今天,我们要转换角度去妙想,听听花的自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创设研学打卡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主动学习,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建构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2.这是一首现代诗歌,课前你查到哪些与诗歌内容相关,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资料呢?组内交流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