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钱塘湖春行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领悟律诗的韵律美,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能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了解对偶、拟人等写作手法。 3.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诗文,感受诗人对钱塘湖的赞美,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解题: 题目意思是:(诗人)在早春之际到钱塘湖出游。 在《钱塘湖春行》中,钱塘湖指杭州西湖;春,指早春,出行的季节;行,出游,是题目中的关键字,中心词。整个标题给了我们地点、时间、事情三个信息。 白居易 认识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72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白居易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素有“诗魔”、“诗王”之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怪郑板桥、诗鬼李贺),他是唐朝作品最多的诗人。作品有《白氏长庆集》流传于后世,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原文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原文翻译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原文翻译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原文翻译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读诗赏景: “浅草”,春草初生,故说“浅”,也是早春景象。 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词语能够看出)。 “早莺”,仅仅几处,不多,所以争抢着向阳的树,来试它清脆的歌喉; “新燕”,不多的几家新燕,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乱花”,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感觉; 作者描绘了初春西湖的哪些景物? 春水 (春水初涨,与岸相平) 春云 (水天一体,与水相连) 春鸟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春花 (繁花斗艳,眼花缭乱) 春草 (小草初升,遮住马蹄)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和“谁家”则恰当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 诗歌颈联分别以“乱”“浅”来形容花、草,用词精妙,请简要赏析。 “乱”字写出了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突出了早春花的特点;“浅”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渐绿,但尚未丰茂,只能遮没马蹄的特点,突出了诗人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艺术特色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表达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钱塘湖春行》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以“行”为线索描写西湖美景,运用融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课堂总结 宋代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拓展一:描写和赞美西湖的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