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8123

【大单元教学】岭南版八上第8课《画出音乐的旋律》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6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66470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素养,核心,画出音乐的旋律,8课,岭南,教学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画出音乐的旋律》教学设计(第8课) 课题 画出音乐的旋律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赏析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艺术家的作品,感受美术作品中点、线、面、色彩与音乐旋律、节奏的关联,理解热抽象与冷抽象在传递音乐感上的视觉差异。 艺术表现:掌握用点、线、面及色彩表现音乐情绪(如欢快、悲伤、激昂)的方法,能运用综合材料(麻绳、丙烯颜料)创作具有韵律感的抽象画。 创意实践:在 “听音乐画旋律” 的过程中,打破视觉与听觉的界限,尝试将个人对音乐的主观感受转化为独特的美术语言,探索多元表现形式。 文化理解:了解抽象艺术与音乐的跨界融合,认识中西方艺术家(如康定斯基、陈元璞)在 “视觉转译听觉” 上的探索,感受艺术表达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岭南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才艺创意见真我》的第 8 课,以 “音乐与美术的跨界融合” 为核心,构建 “感知 — 赏析 — 技法 — 创作” 的教学逻辑。教学内容涵盖三大模块:一是通过 “听音乐联想画面”“看作品联想音乐” 的双向活动,建立听觉与视觉的关联;二是赏析经典作品(康定斯基《交织》、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区分热抽象与冷抽象的特征,理解点、线、面、色彩如何表现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三是实践创作,包括 “点线面抽象画”(听《金蛇狂舞》创作)与 “综合材料画”(用麻绳、丙烯表现韵律),引导学生将音乐感受转化为视觉作品。课程注重跨学科思维培养,同时渗透抽象艺术的文化背景。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画基础(如前一课《创作一幅抽象画》中对点、线、面的运用),对 “音乐能引发画面联想” 有直观体验,但缺乏 “用美术语言系统转译音乐” 的经验。他们思维活跃,喜欢通过听觉激发创意,但在 “如何用色彩、线条匹配音乐情绪”(如用急促的短线表现欢快节奏,用低沉的冷色表现悲伤旋律)和 “综合材料的搭配”(如麻绳与颜料的结合)方面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对热抽象与冷抽象的概念易混淆,需通过具体作品对比降低理解难度。 教学重点 1.理解热抽象与冷抽象的特征,掌握用点、线、面及色彩表现音乐旋律与节奏的方法。2.能根据音乐情绪(如激昂、舒缓)创作抽象画,或用麻绳、丙烯等综合材料表现音乐的韵律感。 教学难点 1.准确捕捉音乐的核心情绪(如《钢铁洪流进行曲》的激昂、《第一交响曲》的深沉),并通过恰当的美术语言(线条粗细、色彩冷暖、构图疏密)进行转译,避免 “画面与音乐脱节”。2.合理运用综合材料(如麻绳的肌理表现音乐的厚重感,颜料的渐变表现旋律的流动),使材料特性与音乐感相匹配,提升作品的层次感。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作品赏析法、示范讲解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导入 播放一段音乐片段《第五交响曲》:提问:“听这两段音乐时,你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如果用线条表现,会选择流畅的曲线还是急促的短线?用色彩的话,会选鲜艳的红色还是沉静的蓝色?”展示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反向提问:“看到这两幅画,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音乐?画面中的线条、色彩和音乐的节奏、情绪有什么相似之处?”3.总结过渡:“音乐能引发视觉联想,美术也能传递音乐感,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画出音乐的旋律’,让看不见的声音变成看得见的画面!” 1.专注聆听音乐,闭上眼睛联想画面,用词语描述感受。 2.观察画作,对比线条、色彩与音乐的关联,发言分享。 通过“听音乐想画面”“看画面想音乐”的双向互动,打破学生对“美术只表现视觉”的固有认知,直观建立听觉与视觉的关联,激发用美术转译音乐的兴趣,快速切入课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