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0134

浙美版(2024)七上 第一单元第1课《鲁迅与新兴木刻》教案

日期:2025-10-24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12098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美版,2024,七上,第一,单元,1课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鲁迅与新兴木刻》教学设计 课题 鲁迅与新兴木刻 单元 学科 年级 教材分析 《鲁迅与新兴木刻》是浙美版七年级美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属于美术鉴赏与美术知识结合的课程。本课时聚焦鲁迅在新兴木刻运动中的引领作用,以及新兴木刻的艺术特点、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是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脉络、感受美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关键一课。从教材编排来看,此前学生已接触过基础的美术鉴赏方法,如观察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等,本课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层面赏析美术作品,实现从 “看作品” 到 “懂作品” 的过渡。教材中呈现了鲁迅对新兴木刻的倡导言论、代表性新兴木刻作品(如古元的《减租会》、李桦的《怒吼吧,中国》)等素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本课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近现代美术流派奠定了基础,在整个美术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从小学向初中过渡的关键阶段,具备以下特点: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如对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有初步了解),能够理解美术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联,但对 “新兴木刻” 这类特定美术流派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需要教师逐步引导。美术基础:学生在之前的美术学习中,掌握了简单的美术鉴赏方法,能够对作品的视觉效果进行描述,但从文化、历史角度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较弱,缺乏对美术作品社会功能的认知。学习难点:由于新兴木刻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部分历史背景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同时,学生对 “木刻” 这一版画形式的制作过程缺乏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对其艺术特点的认知。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的关联,掌握新兴木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如造型简洁、线条有力、主题鲜明);能够识别典型的新兴木刻作品,并从造型、线条、主题等方面进行简单赏析。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作品对比、视频观看等方式,逐步深入了解新兴木刻的相关知识;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学会结合历史背景分析美术作品的社会意义,提升美术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新兴木刻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理解美术在社会变革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兴趣,培养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二)核心素养图像识读:能够准确识别新兴木刻作品的视觉特征,如线条、造型、构图等,区分新兴木刻与其他美术形式(如国画、油画)的差异。美术表现:虽然本节课以鉴赏为主,但通过了解木刻的制作过程,为后续的版画创作积累知识,间接提升美术表现能力。审美判断: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对新兴木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做出合理判断,形成初步的审美认知。创意实践:在赏析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作品的看法,尝试从新兴木刻中汲取灵感,为后续的创意创作打下基础。文化理解:通过学习新兴木刻,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紧密联系,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重点 了解鲁迅在新兴木刻运动中的引领作用,明确新兴木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能够结合历史背景,从造型、线条、主题等方面赏析新兴木刻作品,理解其社会意义。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结合陌生的历史背景(如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抗日战争等),深入理解新兴木刻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新兴木刻 “以刀代笔、直面现实” 的艺术特色,区分其与传统木刻(如年画木刻)的差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简短的民国时期社会生活视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