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3 第一课时证明 第1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学习目标 熟悉证明的基本过程. 理解证明的概念. 课堂引入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下面三张图片,这两条线是什么关系? 课堂引入 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AB和CD相等吗? 两组圆中,中央的圆一样大吗? 课堂引入 在数学研究中,我们能仅仅依靠“看起来像”“感觉是”或者几次测量结果就下结论吗? “为什么我们眼睛看到的,有时会和实际测量结果不一样?这说明什么?” 不能. “仅仅依靠感官经验、少数几次操作或直观印象,在数学里是 不够可靠的,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结论. 为了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数学家们发展了一种严谨 的、讲道理的思维方式———证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数学证明的神秘面纱,看看它是如何 像侦探破案一样,依靠确凿的证据(已知定义、公理、定理) 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无可辩驳的结论的.” 新知探究 知识归纳: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 不正确. 因此,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 根据已知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包括推论),一步一步推得结论 成立. 这样的推理过程叫作证明. 新知探究 证明几何命题时,表述格式一般是: 新知探究 (1)按题意画出图形; (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 在“求证”中写出结论; (3)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 新知探究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有时需要添加辅助线. 添辅助线的过程要写入证明中. 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例.如图所示,DE∥BC,∠1=∠E,求证明:BE平分∠ABC. 回顾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回顾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分出来的两个角相等. 典例分析 A B C D E 1 2 证明:因为DE∥BC(已知), 所以∠2=∠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因为∠1=∠E(已知), 所以∠1=∠2. 所以BE平分∠ABC(角平分线的定义). 典例分析 例.如图所示,DE∥BC,∠1=∠E,求证明:BE平分∠ABC. A B C D E 1 2 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依据作为推理的理由, 可以写在每一步后的括号内. 新知探究 已知:如图所示AB∥CD,EP、FP分别平分∠BEF,∠DFE, 求证:PEF+∠PFE=90°. 变式训练 证明: ∵EP、FP分别平分∠BEF,∠DFE(已知), ∴∠PEF=∠BEF,∠PFE=∠DFE(角平分线的定义). ∵AB∥CD(已知), ∴∠BEF+∠DF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PEF+∠PFE=∠BEF+∠DFE=(∠BEF∠DFE) =×180°=90°. A B C D E F P 1.能说明命题“若a2>b2,则a>b”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 A. a=2,b=1 B. a=2,b=-1 C. a=-2,b=1 D. a=-1,b=-2 当a=2,b=1时,22>12, 2>1,所以a2>b2,则 a>b是真命题. 当a=2,b=-1时,22>(-1)2, 2>-1,所以a2>b2,则 a>b是真命题. 当a=-2,b=1时,(-2)2>12, -2<1,所以a2>b2,则 a>b是假命题. 当a=-1,b=-2时,(-1)2<(-2)2, -1>-2,与题目中a2>b2,则 a>b不符. C 课堂练习 2.如图,AB∥CD,∠CDE=118°,点G为直线AB上点,GF交∠DEB的 平行线EF于F,∠AGF=141°,则∠F= . 解:∵AB∥CD,∠CDE=118°; ∴∠AED=180°-118°=62°,∠DEB=118°. ∵GF交∠DEB的平分线EF与F, ∴∠DEF=∠DEB=59°. ∴∠GEF=62°+59°=121°. ∵∠AGF=141°, ∴∠F=∠AGF-∠GEF=141°-121°=20°. 课堂练习 20° (1)∵∠1=∠3(已知), ∴AB∥DC( ). (2)∵∠DAE=∠CBE(已知), ∴AD∥BC( ). (3)∵∠CDA+∠DAB=180°(已知), ∴AB∥DC( ). A B C D E 1 2 4 3 3.如图,点A、B、E在一条直线上. 在空格上填写推理的依据.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