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1264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课件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156713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课外诗词诵读 李白 峨眉山月歌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 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走近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仙”。李白性格豪放不羁,好饮酒作诗,一生漫游四方,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 。 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品有《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与裴旻剑舞、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 壹 诗歌诵读 目标:在诵读中体会情感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知背景,定基调] 要求: (1)认真听本文的音频,注意听语句的节奏、停顿和重低音; (2)采用七言诗“二、二、三”基础节奏,地名需强调,突出空间转换 。 (3)感受诗歌整体的情感变化。 朗读全文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语气轻柔、舒展 柔和、婉转 语气转为明朗、坚定 尾句放慢深沉、含蓄 贰 梳理诗意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叁 文学理解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二句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峨眉山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江上的清丽景色,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三、四句记叙了展现了诗人乘舟顺江东下、千里行旅的图景。 2.请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动静结合,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行船之快,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3.赏析“入”“流”两个动词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行船之快,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的“君”指谁?“思君”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思君”一词是这首诗的诗眼,集中表达了诗人对峨眉山月亮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这首诗是借月亮这个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5.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连用五个地名有何作用? 五个地名依次为: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通过地名的递进式串联,展现从蜀地到长江中下游的千里行旅图,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肆 主旨归纳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李龟年,邢州人,李景伯之子,唐朝音乐家,被后人誉为“唐代乐圣”。 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