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1265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7次 大小:146823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课外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 参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然而,有一位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却身处行军途中,远离家乡。他在战火纷飞中,脑海里浮现的是故乡长安那在硝烟中顽强绽放的菊花。这位诗人就是岑参,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去感受在特殊背景下,诗人那复杂深沉的情感世界 。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诗歌。 2.学会鉴赏诗歌,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因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因做过嘉州都督,故后人称“岑嘉州”。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知 识 链 接 边塞诗 思想内容: (1)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反映戍边将士生活。 (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从汉代开始,到南北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人,至隋朝时期,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以及陈子昂等诗人进一步推动了边塞诗的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善子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被合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知 识 链 接 边塞诗 边塞诗派: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主要意象: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孤城、边城、胡天等 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757年二月,唐肃宗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故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听朗读示例,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朗读诗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lián bàng qiǎng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感知诗意 读懂诗的大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行营、军营。 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题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在行军路途中,思念故乡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的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诗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给我送酒来。 怜爱,喜爱。 靠近。 诗意:我心情沉重的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在靠近这战场旁边开放了。 内容探究 “强”,勉强。“强”字既体现诗人因行军而无法真正享受重阳登高的无奈,又暗含对故园的深切思念,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 1、诗人为什么“强”欲登高?“强”字包含了什么情感? 内容探究 第一句中“登高”二字紧扣题中“九日”。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重阳无酒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