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 八国联军侵华 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1 新课引入 2 新知学习 3 课堂小结 4 随堂练习 5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概况,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义和团运动;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等相关史事 2.历史解释:掌握《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理解《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3.家国情怀:通过义和团和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事,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导入新课 山东河北一带民间歌谣:村村镇镇立了团,哪怕洋人闹得欢,百姓各个拿了刀,见了鬼子往上蹿。剁的剁,砍的砍,只要齐心就好办。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以上歌谣反映了中国近代哪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它是个怎样的组织?它的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兴起 时间:19世纪末 团体基础: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主要成员:农民 一、义和团运动 2.兴起的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华北地区干旱严重。 材料:教会势力很大,新县官到任拜庙完后,就要去拜神南,神南出入都坐轿车。普通百姓不敢和教徒发生争执,教徒常常威胁说:“奶奶的,逮你去见神甫去!”百姓不能和教徒打官司,不论什么官司,无论谁有理,总是教徒打赢,连县令也怕教会路力。 ———《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3.性质 性质: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4.阅读材料,思考: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是怎样的? 迩来山东、直隶两省,拳民殆遍,将及近畿,其势几不可遏。大吏非出示严禁,即派兵弹压,数月以来,仍复固结如初。一旦激成变故,将有桀黠者主持其间,假公济私,行其犷恶,荼毒生灵,其祸曷可忍言。……筹思至再,莫如用因字诀,因其私团而官练之,消患于无形耳。……尤需择公正有为之绅士为团总,方能得力。联数村为一小团,合一县为一大团。宽其既往,责其将来,不易其名,悉仍其旧。申明专备大敌之用,不得相率寻衅,或蹈私斗之嫌。遇有教堂,共相捍卫,不宜与之为难,转致外人有所借口。所有总办委员及查阅团练一切供支,不费民间分文,备极牢笼之术,隐寓钳制之方。 ———《御史郑炳麟折》 皇太后昨晚在宫内召集各大臣,密议团匪乱事,为时极久。旋即议定,决计不将义和团匪剿除。因该团实皆忠心于国之人,如与以上等军械,好为操演,即可成为有用劲旅,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当定议时,只荣相、礼王不以为然,又因势力不及他人,故不能为功,余如庆王、端王、刚相、启、赵二尚书等,俱同声附和,谓断不可剿办团匪,王中堂则默然无语。皇太后胸中业已早有成竹,故即照其本意办事。 ———[日]佐原笃介《拳乱纪闻》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奉上谕:现在中外已开战衅,直隶天津地方义和团,会同官军助剿获胜,业经降旨嘉奖。此等义民所在皆有,各省督抚,如能招集成团,筹御外侮,必能得力。其如何办法,迅速复奏,沿江沿海各省,尤宜急办。 ———《命各省招集团民谕旨》 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外国趁机派兵进入中国,慈禧太后决定不再剿灭义和团,而是招抚并利用他们抵抗洋人。 (1)态度变化:清政府对义和团时“剿”时“抚”。 (2)变化原因:利用义和团(抵抗洋人)。 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