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3045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1 丰富的数据世界 教案

日期:2025-09-23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246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初中,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上册,丰富
  • cover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1节 丰富的数据世界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数据的分类与初步整理"展开,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据,区分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初步学会用统计表、统计图整理数据,并从中提取简单信息。内容包括:数据的来源与类型、数据的初步整理方法、从数据中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 内容解析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本节课通过真实情境(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交通方式等)引导学生认识数据的多样性,学会区分定量数据(数值型)和定性数据(类别型),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为后续学习数据的分析与推断打下基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数据意识。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能识别生活中的数据,区分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 能使用统计表、统计图初步整理数据,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能提出基于数据的问题,并尝试用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目标解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在真实情境中识别数据的类型,理解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地,学生应能体会到数据在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不足:部分学生可能对身边的数据视而不见,需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其发现数据的价值。 数据类型区分困难:学生容易混淆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需通过大量实例对比强化理解。 数据整理方法不熟练:学生可能对统计表、统计图的绘制不熟悉,需通过示范与练习逐步掌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同学们,你早上是怎么来学校的?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回答:步行、骑车、坐车等,时间不一) 问题2: 如果我们想了解全班同学上学所用的交通方式和时间,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想到"收集数据") 问题3: 除了交通方式,我们还能收集哪些与同学们有关的数据? (如身高、体重、视力、成绩等)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发兴趣,引出"数据"的概念,初步感知数据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对应目标1。 (二)合作探究1:数据的分类与识别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课本中的表6-1,这是小亮收集的班级数据。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表格,记录发现。 教师:请第一小组分享你们的发现。 学生A:表格中有学号、性别、身高、体重、立定跳远成绩、美术成绩、交通方式、到校时间等信息。 教师:很好!那么请大家思考:这些数据有什么不同? 学生B:有些是数字,有些是文字。 教师:观察得很仔细。像身高、体重、立定跳远成绩、到校时间这样用具体数值表示的数据,我们称为定量数据;而像性别、交通方式、美术成绩等级这样用类别或描述表示的数据,我们称为定性数据。 追问1:你能从表中再找出3个定量数据和3个定性数据吗? 学生C:定量数据:肺活量、视力、年龄;定性数据:兴趣爱好、血型、发型。(教师引导:这些虽然表中没有,但确实是生活中的数据) 追问2:为什么我们要区分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学生D:因为处理方式不同,定量数据可以计算平均值,定性数据可以统计次数。 教师:总结得很好!定量数据能够进行数学运算,适合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描述;定性数据则适合用频数、百分比等方式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表格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理解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的区别,培养数据分类能力,对应目标1。 (三)巩固练习1 判断下列数据是定量还是定性: 某学生的肺活量为3000mL(定量) 上学方式为"地铁+公交车"(定性) 立定跳远成绩为180cm(定量) 美术成绩为"优"(定性) 请你自己举一个定量数据和一个定性数据的例子。 (答案略,开放题) (四)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