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3625

1-3《家里的物品》教学反思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742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家里的物品,教学,反思
  • cover
1-3《家里的物品》教学反思 《家里的物品》作为小学二年级科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主题下的基础课,其核心是引导学生从“物品”到“材料”的认知跃迁,同时渗透“人类活动与环境”“技术工程与社会”的跨学科理念。结合课堂实践与教案设计,从教学目标达成、环节实效、学生反馈及改进方向展开深度反思,力求精准定位教学得失。 一、教学亮点:立足学情,搭建“生活化探究”支架 本课的成功之处在于紧密贴合二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依赖生活经验”的认知特点,将教案设计与课堂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了“知识内化”与“能力培养”的双重落地。 1. 情境导入:以“古今对比”激活认知起点 教案中“古今房子、古今家居物品”的课件设计,在实际课堂中起到了极佳的“认知锚点”作用。当学生看到古代“木头水桶”与现代“塑料水桶”、古代“金属杯”与现代“陶瓷杯/玻璃杯”的对比时,不仅能快速关联前两课学过的“自然物与人造物”概念,更能主动提出“为什么材料会变”的疑问———这与教案“引导学生发现材料变革推动物品功能优化”的设计意图高度契合。例如,有学生提到“塑料水桶比木头轻,提水更省力”,直接触达“材料特点匹配生活需求”的核心逻辑,为后续“材料识别与分类”奠定了认知基础。 2. 探究环节:用“工具+方法”降低认知难度 针对教案中提及的“学生易混淆物品与材料、难区分陶瓷/玻璃/透明塑料”等问题,课堂中通过“三层支架”有效突破: - 方法支架:重温“看、摸、掂、听”的科学观察方法时,结合具体材料示范(如“摸陶瓷碗的光滑感 vs 玻璃的冰凉感”“敲不锈钢碗的清脆声 vs 塑料碗的沉闷声”),让抽象的“观察方法”变成可操作的具体动作,学生能自主用“掂一掂木勺比塑料勺重”“摸毛巾是布的软感”来判断材料类别; - 记录支架:教案中“标序号、按顺序记录”的设计,在课堂中有效解决了二年级学生“观察无序、易遗漏”的问题。学生通过“1号毛巾-布、2号纸盒-纸”的有序记录,不仅完成了分类任务,更在过程中理解了“物品是材料的载体”,初步区分了“物品”与“材料”的概念; - 合作支架:小组探究时,默认“1人观察、1人记录、1人核对”的分工(虽未在教案中明确,但结合学生自评表“会合作”的评价标准补充),避免了“少数人主导、多数人旁观”的问题,约85%的小组能在15分钟内完成16种物品的分类,且分类准确率达90%以上(仅“胡椒粉瓶”“剪刀”存在争议)。 3. 研讨环节:以“支架式汇报”突破表达难点 教案中设计的“1号物品属于XX材料,理由是XX”“XX材料既可以做餐具,又可以建房子”的汇报支架,精准解决了二年级学生“表达不完整、逻辑不清晰”的问题。例如,在分析“剪刀”的材料时,学生能借助支架完整表述:“剪刀属于多种材料组合,理由是刀刃是金属(摸起来硬、敲着响),手柄是塑料(轻、不凉)”,甚至延伸出“如果全用塑料做剪刀,剪不动纸”的思考———这既达成了“知道多种材料组合的原因”的科学观念目标,也落实了“有依据地交流”的思维目标。此外,“材料跨用———的研讨(如木头做勺子和屋顶、金属做碗和房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材料的多功能性”,为后续“利用材料建房子模型”埋下伏笔。 4. 拓展环节:以“任务驱动”衔接后续学习 教案中“收集废旧材料为建房子模型做准备”的设计,在课堂中通过“问题引导”强化了“材料特点与工程用———的关联。当教师追问“什么样的废旧材料方便做房子模型”时,学生能结合本课所学回答“快递纸箱轻、好剪,适合做墙体;塑料瓶硬,适合做窗户”,而非盲目收集。课后有学生主动记录“收集的奶粉罐(金属)———适合做房子柱子”,可见拓展任务不仅是“准备材料”,更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材料特性决定用———的认知。 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