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因此,本课基于这一理念,构建 “认知 - 探究 - 迁移” 三维教学体系: 认知层:通过具象化的成长轨迹梳理(如标志性物品与符号),帮助学生建立对保尔人生历程的可视化认知;探究层:以“斗争” 为核心线索,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挖掘人物精神内核;迁移层:通过跨时空对话任务,实现经典价值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联结。 二、教学背景 教学内容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必读名著,以20 世纪初俄国社会变革为背景,通过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史诗,展现了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图谱。作品中蕴含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生命哲学思考,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具有深远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物欲横流、思想高度开放的时代,很多学生容易出现信仰缺位、个人主义、意志薄弱等问题。通过体会普通少年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奋斗之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理解集体主义的时代价值,培养抗挫折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具象符号 ”的事件概括方法,梳理保尔的成长经历。 2.学习摘抄和做笔记的阅读方式,体会保尔的英雄形象。 3.通过体会保尔在战争、疾病等困境中展现的坚韧精神,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学会以乐观、顽强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汲取精神成长的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剖析保尔 柯察金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从普通少年成长为钢铁战士的蜕变过程,以及支撑他战胜重重困难的理想信念内核。 教学难点:辩证理解作品中保尔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为理想自我牺牲的价值观,理性思考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避免产生片面或极端的认知。 五、教学过程 步骤1:导入新课 1.视觉冲击:播放钢铁锻造过程视频,聚焦火星迸溅、锻铁变形的特写镜头。 2.提出问题:“钢铁的坚硬是天生的吗?它经历了怎样的淬炼过程?”“如果把人生比作炼钢,你认为哪些‘高温’和‘骤冷’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3.情感共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如考试压力、理想迷茫),引出保尔的成长命题:“当世界以痛吻你,你该如何报之以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如同钢铁需经烈火与锤炼才能成型,人的意志品质也需要在困境中磨砺才能变得坚韧,为解读文本主旨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联系青少年成长中常见的困惑,打破经典文学与学生之间的时空隔阂,让学生意识到书中主人公的经历与自己的成长具有共通性,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从书中寻找答案、汲取力量的阅读期待。) 步骤2:自学检测 学生根据预习,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信息,简要讲述与之相关的情节。 (参考示例:第一幅图片是钓鱼时保尔遇见了冬妮娅,互生好感。第二幅是保尔袭击押送兵救朱赫来。第三幅是保尔修筑铁路。) (设计意图:以图促写,锻炼学生观察力与文本解读力,深化重点情节的理解。) 步骤3:述坎坷人生,品钢铁之心。 任务一:标记保尔的成长轨迹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保尔从12岁到24岁的成长经历,请同学回顾保尔在各个阶段的重要时刻,并根据事件特点,运用具象物品(如铁锹、步枪)或抽象符号(如火焰、齿轮)匹配对应经历,完成表格。 人生阶段 匹配图标 代表事件 苦难萌芽期 “破碎的黑板”+“粗糙的双手” 被退学、食堂打工 革命启蒙期 战争淬炼期 和平建设期 “铁锹”+“铁轨”+“雪花” 修筑铁路、第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