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4404

3.4 力的合成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9-18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259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5--2026年,必修,物理,高中,教科,格式
  • cover
3.4《力的合成》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是“相互作用”单元中的核心知识点之一。力的合成是矢量运算的重要体现,也是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共点力平衡的基础。教材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基本法则。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实例出发,逐步抽象出物理模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接触矢量概念,对方向性与合成的理解尚不成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代数运算能力,但缺乏处理非共线矢量的经验。部分学生容易将力的合成误认为简单的算术加减。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需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探究任务。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应强化直观演示与小组合作,借助数字化实验工具降低认知门槛,并通过问题链引导思维进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知道等效替代思想在力学中的应用。 2. 掌握力的合成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能用该定则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力的合成遵循的几何法则,发展归纳推理能力。 2. 能运用矢量合成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建模与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设计实验、收集数据、绘制图示、总结规律的完整探究过程。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图钉、白纸等器材进行力的合成实验。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 2. 认识到物理规律来源于实践,增强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 2.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及其在力的合成中的应用。 难点 1. 从实验数据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几何关系。 2. 对非共线矢量合成方向性的准确理解与作图表达。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2个)、橡皮筋、细绳、图钉、白纸、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DIS力传感器演示系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拔河比赛中的“三角拉力”现象 教师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校园拔河比赛中三名同学呈“Y”字形同时拉动一根绳子对抗另一队的情景。画面定格后提问:“为什么三人不在一条直线上也能共同施加拉力?他们的力是如何‘合’在一起的?” 随后展示第二个生活场景: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方向的力抬一个重物,一人用力大但偏斜,另一人用力小但方向正,结果发现并不是简单的力相加决定效果。引发思考:多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能否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代替”的力又该如何确定? (二)、提出驱动性问题,引出课题 教师缓缓说道:“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想象力和实验精神,去揭开多个力如何‘协作’的秘密。”接着明确问题:“如果两个或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它们的总效果能不能用一个力来等效替代?如果有,这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又该怎么确定?” 此时板书课题《力的合成》,并强调:“这不仅是一个物理问题,更是我们理解世界运作方式的一把钥匙。” 1. 观看视频,联系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2. 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多力作用效果的看法。 3.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研究目标。 4. 激发探究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评价任务 观察反应: 参与讨论: 提出猜想: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生活的视频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唤醒已有经验;引用名人名言提升课堂文化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