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4540

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339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 cover
课 题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内容 (四年级)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共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学生能够说出人耳的主要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及其基本功能,理解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引起鼓膜振动,进而产生听觉的过程。 2.学生能够解释耳郭和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的相似性,并初步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科学思维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如纸喇叭实验、鼓膜模拟实验),分析声音强弱、远近与振动之间的关系,发展初步的因果推理能力。 2.学生能够基于实验记录,归纳鼓膜的作用(如传递振动、对声音强弱敏感),形成简单的结论。 探究实践 1.学生能动手制作纸喇叭并进行对比实验,规范使用音叉等工具模拟鼓膜振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碎纸屑振动情况)。 2.学生能通过小组研讨,合作总结人耳结构与功能,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态度责任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产生对人体听觉机制的好奇心,初步养成保护耳朵(如避免尖锐声音)的意识。 2.在实验和讨论中,学生能主动倾听同伴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发现,培养科学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人耳结构与听觉过程的关系:学生需理解外耳、中耳、内耳的分工(如外耳收集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传声),这是建立声音感知机制的核心。 2.鼓膜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通过模拟实验(如音叉振动引起碎纸屑跳动),学生直观感受鼓膜对声音强度的反应,强化振动是声音传递关键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抽象过程的具象化:内耳、听觉神经等内部结构不可见,学生难以直接理解振动转化为信号的过程,需通过类比(如“信号传至大脑”)和模拟实验降低认知难度。 2.实验现象与原理的关联 :学生可能仅观察现象(如纸喇叭放大声音),但难以解释原理(耳郭聚集声波),需引导从具体操作中提炼规律(如对比实验总结聚集作用)。 教具学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 小组:塑料杯(杯口包保鲜膜)、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约5分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鸟鸣、铃声、轻柔音乐等)的短视频。突然插入一段非常微弱、听不清的声音(如远处蚊子的嗡嗡声)。 提问:“同学们,刚才大部分声音我们都能听清,但最后那个微弱的声音是不是很难听清楚?这时候你会本能地怎么做?” (引导学生回答出“把手拢在耳朵后面”、“侧耳倾听”等动作)。 揭示课题:“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听得更清楚呢?我们的耳朵到底是怎么工作的?今天,我们就化身‘小小侦探’,一起揭开耳朵听声音的秘密!”(板书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出耳朵听声音原理,为本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约25分钟) 探究环节一:侦察外耳的秘密———耳郭的作用 1.活动:纸喇叭实验。 学生操作:两人一组,制作纸喇叭。一位同学先后用纸喇叭和不用纸喇叭听一段微弱的声音(教师统一提供,如手机音量调至最低的某段音乐),对比感受,并记录现象。 2.教师提问: “用了纸喇叭后,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引导:更清晰、更响亮) “纸喇叭模仿了我们耳朵的哪个部分?” (引导观察课本图片或模型,指向耳郭) “这说明我们的耳郭有什么作用?” (引导归纳:收集、聚集声音) 探究环节二:侦察鼓膜的工作———振动是关键 1.活动:模拟“鼓膜”振动实验。 学生操作:分组实验。在覆盖橡胶膜的杯子(模拟鼓膜)上放少量碎纸屑。用音叉(或手机播放不同响度的声音)在“鼓膜”上方制造强弱、远近不同的声音,观察碎纸屑的跳动情况并记录。 2.教师提问: “你观察到碎纸屑有什么现象?” (引导:振动、跳动) “当声音更强或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