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概况;通过分析“扶清灭洋”口号,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2.通过识读图片,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结合其他不平等条约,认识《辛丑条约》的危害性。 4.感受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2.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图片导入 展示乌合麒麟作品:“新八国联军”,并设问1900年,“这帮家伙”对中国发动了怎样的侵略?义和团又是如何抵抗侵略的? 以图片和材料为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 知识讲解一、义和团运动 1.背景 教师讲述义和团的由来,展示“时局图”和一段史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对义和团有个初步的了解。根据图片和史料得出义和团兴起的背景。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义和团的相关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通过分析图片和史料得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 2.概况 教师展示“《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并提问能从揭帖中获取关于义和团的哪些信息。并展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对义和团的认识。 学生阅读揭帖后回答:地点、方式和目的,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揭帖和图片感受义和团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通过阅读材料的方式了解义和团的斗争方式,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师结合教材,带领学生理解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讲解,理解义和团的口号。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升阅读能力,并了解到义和团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教师讲述,面对这样一个反帝组织,清政府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其目的是什么?教师展示史料。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史料,得出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转变,义和团得以快速发展。 通过材料,使学生对义和团发展有个大致的了解,为下一目八国联军侵华做铺垫。 过渡: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 知识讲解二、抗击八国联军 1.过程 教师讲述,1900年5月底,英、俄等国调遣军队300余人进驻北京使馆。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联军被迫撤回天津。展示相关地图和图片。 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图片展示,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廊坊大捷的相关情况。 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的情况,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在抵抗外来侵略时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清政府对八国联军侵华的态度。 教师讲解,6月17日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进驻北京东交民巷。并展示相关图片。 学生通过图片和史料,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情况。感知义和团和清军在北京、天津对八国联军的奋勇抵抗。 6月21日,慈禧太后发布“宣战诏书”。默许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7月中旬,天津保卫战,聂士成殉国,天津失陷。展示聂士成的人物图片。 通过图片,了解义和团和清军在北京、天津对八国联军的抵抗,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教师讲解,8月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并下令“剿杀”义和团。最终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学生了解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对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态度的转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