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5499

2-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日期:2025-10-0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609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 cover
2-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1)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小学二年级科学“空气与水”主题下的核心课,聚焦“空气特征观察”与“环保意识启蒙”,贴合低年级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探究”的认知特点。结合课堂实践与教案设计,从目标达成、环节实效、问题不足及改进方向四方面展开深刻反思,力求为后续低年级科学教学提供更精准的优化思路。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亮点与实效 本节课的四大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均有不同程度落实,其中直观探究与基础认知目标达成度较高,具体体现在以下环节: 1. 科学观念与探究实践:“动手做”中落实核心认知 教案设计的“收集空气”“与水比一比”两大探索活动,精准契合二年级学生“以感官体验为核心”的学习特点。课堂上,学生用塑料袋在教室、绿植旁、操场收集空气时,能主动用“看”(发现空气没有颜色)、“闻”(确认空气没有气味)的感官方法,初步建立“空气是无色无味气体”的认知;在“与水比较”环节,多数学生能通过“摸塑料袋(空气摸不着、水摸得着)”“掂重量(空气轻、水重)”“观察形状(空气随塑料袋变形、水固定在容器里)”的对比,填写记录单并说出2-3个空气与水的差异,基本达成“运用感官观察、搜集证据描述特征”的探究目标。 2. 态度责任:从“认知”到“意识”的初步衔接 拓展环节中,通过“哪些地方空气新鲜/污染”的讨论,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公园、树林里空气新鲜”“工厂旁、堵车的路边空气脏”,再结合教师补充的“新鲜空气让植物长得好、人不生病”的简单案例,多数学生能理解“保护空气重要”,初步树立环保意识,落实了“懂得新鲜空气对动植物重要性”的态度目标。 3. 科学思维:在“研讨”中梳理认知逻辑 研讨环节的两个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第一个问题“除了校园,还能在哪里收集空气”,引导学生从“教室、操场”拓展到“家里、公园、公交车上”,最终归纳出“空气无处不在”;第二个问题“与水比较,空气有什么不同”,则推动学生将探索环节的零散观察(“空气飘、水沉”“空气看不见、水看得见”)整理为有条理的特征描述,初步培养了“分析-归纳”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环节的问题:细节中的不足与深层原因 尽管核心目标基本达成,但课堂实践中也暴露了“动手”与“思维”衔接不深、“个体差异”关注不足、“知识落地”不够具体的问题,需针对性剖析: 1. 探索环节:“收集空气”活动流于“形式化”,缺乏深度思考 教案设计了“教室、绿植旁、操场”三个收集地点,但课堂上多数小组仅完成“装空气、扎口袋”的动作,未思考“不同地点的空气是否有差异”———比如有学生提出“绿植旁的空气是不是更香”,但教师未及时抓住这个疑问,错失了“关联空气质量”的契机。深层原因是:教师对“收集空气”的目标定位仅停留在“证明空气存在”,未设计“对比观察”的引导(如“用鼻子仔细闻,绿植旁的空气和教室的空气有没有不一样”),导致活动从“探究”变成了“任务执行”,未能为后续拓展环节的“空气质量”埋下伏笔。 2. 与水比较环节:“特征描述”存在“断层”,词汇支撑不足 二年级学生对“特征”的认知局限于“看得见、摸得着”,对“固定形状”“流动性”等抽象词汇缺乏理解。课堂上,部分学生能说出“空气比水轻”,但无法解释“为什么轻”(如“装满空气的袋子飘,装满水的袋子沉”);还有学生混淆“摸不着”和“不存在”,误说“空气摸不着就是没有”。这一问题源于:教案虽设计了“记录单”,但未提供“特征提示支架”(如提前准备“形状、重量、是否流动”的提示卡),教师引导时也未结合直观案例(如用天平称空气袋和水袋、挤压空气袋观察形状变化),导致抽象特征与学生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