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7093

2.4 实验:测金属的电阻率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日期:2025-10-27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253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格式,第三,必修,物理,高中,教科
  • cover
2.4《实验:测金属的电阻率》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实验探究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二章《直流电路》中的第四节《实验:测金属的电阻率》。该实验是电学基础实验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化学生对电阻定律R=ρL/S的理解,并掌握测量材料电阻率的基本方法。教材以“伏安法测电阻”为基础,结合长度与直径的精确测量,引导学生完成从理论公式到实践验证的全过程,突出科学探究的完整性。本实验不仅巩固了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等知识,还为后续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电功率计算提供了重要支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学基础知识,掌握了欧姆定律、电阻的概念及基本电路连接技能,能够识别电压表、电流表并进行简单读数。但在实验设计、误差分析、仪器规范使用(如螺旋测微器)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部分学生缺乏系统性思维,容易忽视实验细节,导致数据偏差较大。同时,对图像法处理数据的应用尚不熟练。因此,教学中需强化动手前的方案设计指导,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实验逻辑链条,并通过教师示范与即时反馈纠正操作误区,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电阻率是描述材料导电性能的本质属性,知道其与导体形状无关; 2. 掌握利用伏安法测量金属丝电阻的原理,并能结合R=ρL/S推导出电阻率的计算表达式。 科学思维 1. 能根据待测电阻大小合理选择电流表内接或外接法,理解不同接法带来的系统误差; 2. 学会运用U-I图像求解电阻值,提升数据建模与图示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独立完成实验装置搭建、仪器调节、数据采集与记录全过程; 2. 能分析实验中的主要误差来源,提出改进建议。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原始数据; 2. 在小组协作中主动承担任务,乐于交流分享,增强团队意识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及电路连接方法; 2. 正确使用螺旋测微器和米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与长度。 难点 1. 判断电流表内接法与外接法的选择依据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 运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并准确计算电阻率,进行合理的误差分析。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操作法 教具准备 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待测金属丝(镍铬合金)、米尺、螺旋测微器、导线若干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问题导入,激发探究动机 【5分钟】 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出实验课题 (一)、讲述工程案例,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讲述:“同学们,假设你现在是一名电力工程师,要为一座新建小区铺设输电线。你可以选择铜线或铝线,但成本相差很大。如果你不知道哪种材料更‘省电’,你会怎么决策?仅仅看粗细吗?”引导学生意识到,决定导电性能的关键不是粗细,而是材料本身的特性。 接着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电阻公式 R = ρL/S,其中ρ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本质参数’———电阻率。它就像材料的‘身份证’,决定了这个物质导电能力强弱。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不能亲手测出一段金属丝的电阻率?它到底是多少?”由此自然引出今天的实验主题。 (二)、回顾核心公式,构建理论框架。 教师板书展示电阻定律:R = ρL/S,逐项解释符号含义,强调ρ只与材料种类和温度有关,与L、S无关。然后设问:“要测ρ,我们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学生回答后归纳:需测R(电阻)、L(长度)、d(直径→算S)。进一步追问:“如何测R?”引导学生说出伏安法:用电压表测U,电流表测I,由R=U/I得出。 (三)、发布挑战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