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8644

3.2 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日期:2025-11-18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265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5--2026年,第三,必修,物理,高中,教科
  • cover
3.2《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三章第二节,是电磁学核心概念的起点。教材以“如何描述磁场强弱”为问题驱动,通过类比电场强度引入磁感应强度B的概念,并明确其定义式B = F/(IL)(垂直情况),强调其矢量性与方向规定。随后自然过渡到磁通量Φ的学习,突出其作为“穿过某一面积的磁场总量”的物理图像,建立Φ = BS cosθ的定量关系。本节内容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为后续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奠定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掌握电场强度、电通量等前导知识,具备一定的类比迁移能力。但磁场具有不可见性和抽象性,学生对磁感应强度缺乏直观感受,易将B误解为力或能量。同时,磁通量涉及空间角度与投影面积的理解,对三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部分学生可能混淆B与Φ的关系,或将Φ简单等同于磁感线条数。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常忽视方向控制,影响测量准确性。因此教学需强化可视化手段、设计探究活动、构建物理模型,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能准确说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单位及方向判定方法,理解其是描述磁场本身性质的矢量; 2. 掌握磁通量的定义式Φ = BS cosθ,能解释各物理量含义,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与判断。 科学思维 1. 通过类比电场强度建立B概念的过程,发展类比推理与比值定义法的应用能力; 2. 运用矢量分解思想分析斜面穿过的磁通量问题,提升空间建模与逻辑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 1. 设计并参与小实验验证磁感应强度与电流、位置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实践应用; 2. 在探究不同倾角下磁通量变化的过程中,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并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小组合作实验中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 认识磁场在现代科技(如MRI、电动机、风力发电)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方向判定及其物理意义; 2. 磁通量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Φ = BS cosθ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 1. 理解磁感应强度是矢量,掌握其方向与磁场方向一致的规定; 2. 准确理解磁通量中“有效面积”与“投影面积”的概念,特别是在非垂直情况下对cosθ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类比法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磁针若干、铁屑、透明塑料板、多媒体课件、手持式高斯计演示仪、可调节倾角的矩形线框模型、LED磁通量可视化装置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看不见的力 【5分钟】 一、重现奥斯特实验,引发认知冲突。 (一)、演示通电导线使小磁针偏转。 教师在讲台上放置一枚水平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在其正上方平行架设一根直导线,连接电源与开关。闭合开关瞬间,学生清晰看到小磁针发生明显偏转;断开开关后,小磁针逐渐恢复原位。教师缓慢改变电流方向,再次闭合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小磁针偏转方向的变化。提问:“为什么没有接触的情况下,电流能让小磁针转动?这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奥斯特实验结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接着追问:“既然磁场存在,它有没有‘强弱’之分?我们能不能像测量电场那样,也给磁场一个精确的‘强度’指标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核心议题:如何科学地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 (二)、播放MRI工作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播放一段医院核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工作的短视频,画面中强大的磁场使得金属物体被猛烈吸入,医生提醒患者去除所有金属物品。视频结束后,教师设问:“这个巨大的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