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分层训练(十八)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mái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miè。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舍身求法( shě ) 脊梁( jǐ ) 前仆后继( pū ) 抹杀( mǒ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mái( 埋 )头 诬miè( 蔑 ) (3)下列对句子中标点符号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引号表示着重强调)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省略号表示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C.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分号表示句子之间的并列关系) D.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问号表示反问,意思是这样的人并不少) 解析:此处引号表示反语、否定。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 A.骆宾王才华绝世却际遇坎坷,他的书信大都怀古伤今,苍凉飘逸,令人感慨万分。 B.班长把同学们希望到野外秋游的想法报告给班主任,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赏。 C.为了追求真理,他不惜舍身求法。 D.单凭一面之词,实在不足为据,我们需要用更多的事实来证明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解析:“为民请命”指替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句中指班长向班主任陈述同学们的意愿,不符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通过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B.读者深受喜爱的鲁迅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C.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铭记历史,就要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让”;B项,语序不当,应将“读者”和“深受”调换位置;C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是否”或在“走出”前面加“能否”。 (一)(2023·滨州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郦 波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试想如果没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涣、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少却多少韵味,鹳雀楼头、赏心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为观众解读中华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诗词作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甲】不仅如此,我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