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9108

30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四) 24 三顾茅庐 五四制 语文 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4次 大小:440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四,三顾茅庐,五四
  • cover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四) 24* 三顾茅庐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guān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gài。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身披鹤氅( chǎnɡ ) 汉室末胄( zhòu ) 晋谒( yè ) 不胜愧赧( nǎn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头戴guān( 纶 )巾 神仙之gài( 概 ) (3)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晋谒:进见;谒见。 B.审:申请。 C.疏:疏忽,粗疏。 D.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解析:“审”应解释为“明白,知道”。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A.听了老师的一席话后,菁菁立刻顿开茅塞,如在人生大海中找到一盏明灯。 B.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C.刘备思贤如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九年级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解析:A项,“顿开茅塞”形容忽然理解、领会。与“立刻”语义重复。B项,“如雷贯耳”指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不能用来形容声音,与语境不符。D项,“箪食壶浆”指用箪盛饭,用壶盛浆,后用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用在句中,使用对象错误。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C) A.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B.陈寿所著《三国志》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精彩桥段作者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描写,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C.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能带来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更能带来市容市貌的改变。 D.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 解析:语序不当,应将“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市容市貌的改变”互换位置。 4.下列句中不含谦敬语气的一项是(A) A.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 B.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C.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D.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解析:A项,这句话是刘备对张飞说的话,嘱咐他见到诸葛亮不可失礼;B项,“南阳野人”是谦辞;C项,句中“鄙贱”是谦辞,“曲赐教诲”是敬辞;D项,句中“年幼才疏”和“有误下问”是谦辞。 5.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C) A.《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以魏、蜀、吴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展开情节,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C.《三国演义》中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周瑜。 D.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一般存在一定的联系:意义相同或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意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 解析:“凤雏”指庞统。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羽温酒斩华雄 程普、黄盖、韩当都来寻见孙坚,再收拾军马屯扎。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绍大惊曰:“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便聚众诸侯商议。众人都到,只有公孙瓒后至,绍请入帐列坐。绍曰:“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诸侯并皆不语。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容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绍问曰:“公孙太守背后何人?”瓒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曹操曰:“莫非破黄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