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9131

04 课时分层训练(四) 4 乡 愁 五四制 语文 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8次 大小:919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课时,分层,训练,五四,语文,九年级
  • cover
课时分层训练(四) 4 乡 愁 1.(2023·徐州中考改编)第三届“彭城英才荟”组委会发出了《致海内外“徐州人”的一封信》,学校广播站选取了其中一段文字在校园内播放,小语同学边听边记录。请你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走遍五洲,难忘徐州。这里 ,刘邦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刘裕“气吞万里如虎”,季子挂剑酬心,陶谦三让徐州,崇文尚武、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刻进骨子里,sù造着你的性格。这里 ,九里形胜,黄河如带,南秀北雄的山水之间,总有一串属于你的足迹,沿时间之河sù流而上,打捞着你的记忆。这里 ,少年玩伴的口袋里,玻璃球正叮当作响,炊烟升起的地方,妈妈正喊你回家吃饭,儿时的画面A 凝聚 (凝聚 聚齐)成浓浓乡愁,撩拨着你的心弦。这里平生有缘,每一段流经此地的生命历程,都拥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徐州人”。山河万里之外,乡情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共振着你的脉搏,连接着你的指尖。问君何时归故里,相思无尽盼重逢,家乡B 翻天覆地 (翻天覆地 日新月异)的变化,定能慰藉你的牵挂。 (有改动) (1)小语感觉有两个同音字容易写错,就用拼音代替了,请帮他写出正确的汉字。 sù( 塑 )造   sù( 溯 )流而上 (2)请帮小语在A、B处选出合适的词语。 解析:“凝聚”指聚集;积聚。“聚齐”指(在约定地点)集合。根据A处的语境可知,这里指儿时的画面变成了浓浓的乡愁,因此应填“凝聚”。“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形容闹得很凶。“日新月异”指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根据B处的语境可知,这里指家乡的变化巨大,因此应填“翻天覆地”。 (3)小语记录横线处三个短语时顺序混乱,请帮他选出顺序正确的一项(C) ①巷陌有情 ②山川有忆 ③文脉有承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解析:第一空,根据横线后面的内容可知,这里讲述文化的传承,因此应选③;第二空,根据横线后面的内容可知,这里指踏遍山川,留有足迹与记忆,因此应选②;第三空,根据横线后面的内容可知,这里是回忆少年时光,因此应选①。所以正确的顺序应为③②①。 (4)小语不小心把画线句记录成了病句,请帮他修改过来。 答案:乡情像一根无形的丝线,连接着你的指尖,共振着你的脉搏。 (5)海内外的许多“徐州人”看到这封信后,纷纷在网上留言。小语觉得有一句话不得体,请帮他选出来(B) A.难忘桑梓情,回报故土恩。 B.感谢组委会邀请,我一定光临! C.重回彭城热土,重燃赤子之情。 D.衷心祝愿:徐州的明天会更好! 解析:“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下列对《乡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 B.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在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却以“乡愁”贯串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解析:《乡愁》这首诗中也包含对亲人的思念。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潞安城 吴伯箫 ①到长治了。在去年冬季第一个冷天里,我们到了这太行山晋东南的第一座大城。 ②一行五人,用了总部两匹日本俘虏马,驮着行李,走了大半天的工夫。在路上刺骨的冷风里并没耽误了我们想:这劫后的长治城到底是怎样的呢?探听着,热烈地希望着,有访问一位受伤的将军的那种提心吊胆的心情。 ③进城门,是这样一张告示:值此非常时期,凡我军政民等,均宜黎明早起,振刷精神,加强抗战力量。……兹将午炮改为每日早六点施放,作为醒炮……一律闻炮起床。 ④看来旧的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