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分层训练(十二) 12 桥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 A.死亡在洪水的狞(nìng)笑声中逼进。 B.山洪咆哮(xiào)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C.老汉清瘦的脸上淌(tǎng)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D.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diàn)。 解析:“狞”应读“níng”,“进”应为“近”。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我校师生认真讨论和聆听了校长激动人心的学业考试动员报告。 B.由于该县深居内陆,使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倒数第二名。 C.辩论是一种在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口语交际方式。 D.大会期间,全国各地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都参与了报道。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讨论”和“聆听”调换顺序;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使”;D项,不合逻辑,应改为“全国各地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参与了报道”。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D ) A.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B.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C.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起来,还重点考虑了诗词文化的意境和表现形式。 D.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解析:A项,叹号应放在“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后面;B项,应将“你还算是个党员吗”后面的逗号改为问号;C项,应将引号改为书名号。 4.下列对课文第1、2段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对洪水肆虐、情况危急的描写是为了烘托出老汉的镇定、无畏。 B.渲染了当时恐怖的气氛,以及山洪来临时的热闹场景。 C.推动了下文平淡无奇的情节发展。 D.目的是与下文人们的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大家的冷静。 解析:B项,山洪来临时的场景并不热闹,而是紧张恐怖;C项,下文情节曲折而非平淡无奇;D项,山洪来临时大家都很恐慌而非镇定、冷静。 5.下列对老汉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英勇无畏,不徇私情 B.坚定无畏,大公无私 C.自信乐观,清廉高洁 D.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解析:从文中看不出老汉自信乐观和清廉高洁的品质,属于无中生有。 6.下列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课文多用简短的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B.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环境、人物描写,增强了文章表现力。 C.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D.作者在一开始就揭示谜底,是为了在结尾处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在震撼中再度体悟英雄的崇高境界。 解析:作者在结尾才揭示谜底。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诺七十载 杨辉素 ①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杨爱公就下了床。他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出了门。 ②儿媳妇李秀英在身后喊住他:“爹,您安心在家歇着,我去。”杨爱公没有听从儿媳妇的话回去歇着。他继续走着,就是走得慢也要走,这已成了他的习惯。 ③七十年,两万五千多天,他义务为左权将军守墓,每天风雨无阻地从家里步行五里地走过去。打扫墓园,守护墓园,早已成为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④左权,一个镌刻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闪亮名字!1905年3月,左权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工作,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全国抗战爆发后,左权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了日伪军多次残酷“扫荡”。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为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