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测评 1.B [解析] 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A错误;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B正确;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C错误;能量子是由普朗克首先提出的,D错误. 2.B [解析] 接触前两个点电荷之间的库仑力大小为F=k=4k,两球接触后分开各自带电荷量为+Q,距离又变为原来的,则库仑力为F'=k=9kF,B正确. 3.A [解析] 根据C=,当极板间距离增大时,电容C减小,B错误;电容器保持与直流电源两极连接,电压U保持不变,C错误;根据Q=CU,结合上述,电容减小,则Q变小,A正确;根据E=,极板间距离增大,则场强E变小,D错误. 4.D [解析] 设AB=BO=OD=d,则EB=、ED=,可知EB>ED,故A错误;取无穷远处为零势能面,B点的电势为零,D点的电场线由无穷远指向-Q,因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故D点的电势φD<0,即φB>φD,故B错误;因为FB=qEB,FD=qED,又EB>ED,所以FB>FD,故C错误;因为EpB=qφB,EpD=qφD,又φB>φD,所以EpB>EpD,故D正确. 5.A [解析] 结合电场线和等势线的关系可知,实线是等势线,虚线是电场线,故a、b两点电势相等,c、d两点电场强度不同,A正确,B错误;结合感应起电知识可知,金属板上的感应电荷分布不均匀,C错误;金属棒所带电荷的电性未知,无法判断c、a两点的电势关系,电子从c移到a,电场力的做功情况未知,D错误. 6.B [解析] 设每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U,通过的电流为I,则干路的电流为2I,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有E=U+2I(R+r),即U、I满足U=5-10I,在小灯泡的U-I图像中作出对应的函数图线,如图所示,则两个图线的交点即为小灯泡在电路中的工作点,所以通过小灯泡的电流I≈0.3 A,对应灯泡两端的电压U≈2 V,每盏小灯泡的功率P=UI≈0.6 W,B正确. 7.A [解析] 滑动变阻器滑片向上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外电压减小,R1两端的电压增大,R2、R3两端的电压减小,R2、R3中电流减小,灯泡中电流增大,灯泡变亮,A正确;R3两端的电压减小,电容器两端的电压减小,由Q=CU知电容器的带电荷量减小,B错误;由于无法判断外电路电阻与电源内电阻的大小关系,因此无法判断电源的输出功率是增大还是减小,C错误;电源的效率η=,由于电流增大,因此电源的效率变小,D错误. 8.CD [解析] 根据电势的定义式φ=,是比值定义,φ与Ep和q的大小均无关,A错误;根据电容的定义式C=,可知电容器的电容等于电容器极板所带电荷量与电势差的比值,电容器的电容决定于电容器本身,与电容器所带电荷量无关,B错误;安培认为在物质内部总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提出分子电流假设,C正确;电动势是表征电源将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D正确. 9.ACD [解析] 根据装置图可知,水量减少,弹簧压缩量减少,滑片上移,A正确;若电表为电压表,其测的是滑动变阻器上部分对应的电压值,示数减小,说明滑片上移,水量减少,B错误;若电表为电流表,电流表测的是整个电路的电流,电流表示数变大,说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减小,即滑片下移,水量增多,C正确;如果选择电流表,水太多时R接入电路的阻值很小,电路中电流很大,此时R0串联在干路中,起到保护电路(电流表)的作用,D正确. 10.BC [解析] 根据对称性可知,M点和P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不同,A错误;在A处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N点和P点的电势相等,在B处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N点的电势大于P点的电势,在D处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N点的电势大于P点的电势,综合分析可知,N点的电势高于P点的电势,正试探电荷在N点的电势能大于在P点的,正试探电荷由P到N电势能增加,电场力做负功,B正确;仅考虑B处和D处点电荷时,C点和M点的电势相等,又M距A比C距A较近,故φM>φC,正试探电荷由C到M,电势能增加,C正确;结合B项分析可知φN>φM,因此正试探电荷由C移动到M时的电势能变化量小于由C移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