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6 学年雷州八中集团八年级第一学期开学摸底测试 历史试卷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西夏崇宗在位时,建“国学”,学生 300 人,以习儒学为主。后来又建有宫学、太学,州县则普遍设 立小学。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和宋夏矛盾 B.学习先进文化 C.推进北人南迁 D.完成国家统一 2.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A.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B.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 C.南北政权始终对峙 D.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3.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 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4.下列图片反映了( ) A.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 B.宋朝牛耕技术的改进 C.元朝灌溉技术的提高 D.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 5.观察下面这组图可知,促使中国古代货币发生变化的经济因素是( )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A.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 B.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C.币制混乱不一,民间私人铸币风气盛行 D.国家实现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6.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刻板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刻一种书籍。北宋匠人毕异发明了活字 印刷术,他用胶泥刻字,既可以灵活拆开,又可以再次排版。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术( ) A.提高了印刷效率 B.丰富了市民生活 C.打破了地域限制 D.改进了航海技术 7.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 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 ) A.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B.以农为本,爱惜民力 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8.17 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其著作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 种发明而为之改观……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旨在说明( ) A.儒学思想传播 B.三大发明的特点 C.造纸术的影响 D.三大发明的贡献 9.晚唐《耒耜经》记载,某工具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 阻力,翻覆土块, 以断绝杂草的生长。该工具是 A.翻车 B.曲辕犁 C.筒车 D.秧马 10.我国古代有这样一项工程,它的完工使国家南北的交通更加便利。人们可以从余杭乘船北行直达 涿郡,西行直达洛阳。这项工程是() A.秦国都江堰 B.秦朝灵渠 C.隋朝大运河 D.明长城 11.对下图中人物贡献的解读正确的是( )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A.打通了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C.增进了中国同非洲国家友好往来 D.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2.下图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耕地面积逐渐增加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13.2024 年 1 月,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 魔都号”正式开启首次商业运营。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 界上拥有顶尖造船技术水平的国家。回顾历史,泉州考古发现的一艘南宋远洋货船,长达二十几米, 容积巨大,且设置了水密隔舱,可以一次载重 200 吨货物。材料中的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南宋时 期( ) A.指南针已经普及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造船业非常发达 D.交往国家数量众多 14.隋文帝得知大儿子杨勇装饰了一件产自蜀地的铠甲,十分生气,说:“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 得长久者。”他还把自己穿旧的衣服和一把用过的刀送给杨勇,令其“时复观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