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4291

4.1 电子的发现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264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5--2026年,第三,必修,选择性,物理,高中
  • cover
4.1《电子的发现》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三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是“原子结构与量子现象”单元的起始课。教材以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探索的历史为主线,通过介绍阴极射线的研究历程,引出电子的发现过程,揭示了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面临的挑战。内容包括阴极射线的产生、性质实验、汤姆孙的测量方法及其意义,体现了科学探究中观察、假设、实验验证和理论建构的完整逻辑链条。该节不仅是后续学习原子模型、光电效应等知识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磁学、力学及实验分析能力,熟悉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规律,能进行基本的受力分析与动力学计算。他们在必修课程中初步接触过原子结构概念,但对“电子如何被发现”这一历史过程缺乏系统认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已有发展,但面对跨越百年的科学史实与复杂实验设计时,仍可能因时空距离感而难以深入理解科学家的思维路径。部分学生易将“发现电子”简单归结为“汤姆孙做了个实验”,忽视其背后的科学方法论价值。因此,教学需通过情境还原、问题驱动与模拟推理,帮助学生穿越历史迷雾,亲历科学发现的艰难与辉煌。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阴极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掌握其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的基本规律。 2. 能复述汤姆孙通过电偏转与磁偏转结合的方法测定电子比荷的实验原理,并解释其在确立电子存在中的决定性作用。 科学思维 1. 通过对不同科学家关于阴极射线本质假说的对比分析,发展批判性思维与证据推理能力。 2. 经历汤姆孙实验设计的逻辑推演过程,提升模型建构、理想化处理与多因素综合分析的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基于史料与实验现象提出合理猜想,并设计简易方案验证阴极射线的带电性与粒子性。 2. 在教师引导下模拟汤姆孙比荷测量的数据处理过程,体会实验误差控制与数据解读的重要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感悟科学家在未知面前勇于质疑、严谨求证的精神品质,认识科学进步是集体智慧与长期积累的结果。 2. 理解电子发现对现代科技文明的奠基意义,增强探索自然奥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阴极射线的产生条件与基本性质(直线传播、能量传递、机械效应、电偏转、磁偏转)。 2. 汤姆孙测定电子比荷的实验原理与思想方法。 难点 1. 理解汤姆孙如何通过电偏转与磁偏转的平衡关系消除速度影响,独立求解比荷。 2. 从实验现象到理论突破之间的思维跃迁:为何比荷远大于氢离子意味着新粒子的存在?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阴极射线管演示仪、条形磁铁、高压电源、实物投影、学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出议题 【5分钟】 一、回望千年,叩问物质之源 (一)、播放动态时间轴视频,开启科学寻根之旅。 教师启动精心制作的“人类认知物质结构简史”动画短片: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不可分”的朴素猜想,到道尔顿建立近代原子论;从法拉第电解定律暗示电与物质深层联系,到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揭示内在规律。画面最终定格在19世纪末———物理学晴空中的两朵乌云之一:“原子是否真的不可再分?”此时,屏幕出现一道幽蓝光芒划破黑暗———那是真空玻璃管中闪烁的阴极射线。 引导语缓缓响起:“1897年之前,人们坚信原子是最小、最稳定的物质单元。然而,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管两端加上高电压后,从阴极发出的一束神秘射线,却悄然动摇了这座大厦的根基。这束光究竟是什么?它来自何方?又将把我们引向何方?今天,就让我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